9月6日,教育部网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学联合向全国教师发出的倡议书,倡导全国教师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学校联名的方式挂出不收礼的倡议书。
教师节“送礼”的概念是很复杂的。虽然都是“送礼”,然而送一张贺卡,与送一张1000元的购物卡,这两者分明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可谓“人之常情”,而后者涉嫌教育腐败。
笔者并不赞成一刀切地反对教师收礼,在教师节,送点小礼物给教师以表感恩,这和向贪官行贿有着本质不同。即便在不太重视人情的美国,教师也收礼,但收得很有“原则”,纽约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要求每名学生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
在中国,我们也经历过给教师送一张贺卡等小礼物以表心意的年代,但为何发展到后来,家长送礼越来越多,礼品价值越来越高?家长的送礼心态类似于“囚徒困境”,当信息不透明时,家长便会追求送出礼物的档次,以便在送礼者中“出类拔萃”,从而赢得老师的青睐,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既然这种心态源于信息不透明,显然,例如采取美国的做法,以“廉价”为原则,规定礼品的价值标准,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但是,问题的症结不止于此。即便规定了送礼标准,家长也会“抢跑”,暗渡陈仓之事在各领域常有之。因此,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家长对教育公平缺乏信心,反倒是相信用金钱可以赎买教育公平,有些家长想让孩子得到老师的重点关照,这其实也是对教育公平的不信任,因为他们相信腐败可以击倒教育公平。
一些老师在收礼后,对一些孩子照顾有加;家里没送礼的孩子,则很可能在座位安排上、犯错后受到的处理上,都会受到不公平待遇,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学生家长的心态,强化了家长们一定要送礼的决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送礼越来越腐败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公平的最短板。
如果对学生的座位安排、犯错处理、督促学生学习等方面,都有公平的规范,而不是班主任可以随意而为;如果投诉渠道通畅、学校非常重视监管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孩子,那么,家长就不会热衷于依靠送礼“抢跑”。仅仅只是倡议老师不收礼,而不在细节上重视培植教育公平的土壤,那么倡议可能只具观赏性。徐德国职员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