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9岁的北京小学生史俊来说,暑期比平常还累——每天至少上4节课,从乐器到奥数再到作文,每天从上午到晚上都排满了。
“每天我只能在课间空隙玩一会儿。”说这话时,史俊的脸上写满失落。“我最怕妈妈给我报班,还怕妈妈去开家长会,怕妈妈失望……”
“孩子一到晚上就想玩,有时候哭得很厉害。”史俊的姥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仍然坚持顶着高温,送外孙子去上课。“很多孩子都这样,为了将来升学容易些,现在不得不让他们学啊。”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减负”对于许多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种美好但不现实的愿望。暑期繁重的学习生活,不仅令史俊感到身心俱疲,他的家庭也要为此付出数千元的花费。
“如果再加上‘机器人’这样的班,那费用就更高了。”史俊的姥姥说。和外孙子相比,她觉得自己的童年要幸福很多,课余生活比现在的孩子也丰富很多。
在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看来,暑期本该是让孩子身心放松、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黄金时间,现在却变成了扎堆补课的“第三学期”,给学生造成了新的学习负担。
“我特别反对用各种暑期班将孩子的假期生活排得满满当当,假期必须留给孩子足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家长觉得这样才不浪费光阴,其实把暑期变为‘第三学期’才是对假期的浪费。”杨雄说。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假期与我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孩子可以参加夏令营,与同伴或双亲共同体验自食其力的露营生活;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实践调研成果可作为学分计入成绩。在如此轻松状态下度过假期,学生不仅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接触社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都会获得相应提升,关键是不会把在此过程中的学习当成负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指出,我们总在喊要为学生“减负”,关键是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负担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也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有很大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如何才能改变学生暑期负担过重的现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曲艳霞建议探索“小学期多假期”的模式。她说,目前我国是每4到5月放一个假,一放7周,学生在家里待很长时间,既是社会的负担,也不符合学习规律。如果可以实行“小学期多假期”,学生可以在假期里做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在假期里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到校做实验可以获得学分。学生也可以带一些课题参与社会实践,回来后参加考试。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中,同伴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给一点社会调研的东西,给一点图书资料,给一点学校空间,学生可以在2周的小假期中完成小论文,同时提升自主自我的意识。
根据我国正在深化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已成为不少学校的创新内容。帮助老人、列车服务、文化考察、植树造林、爱心捐助、读书征文……丰富多彩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世界走进社会“大课堂”,不仅社会适应能力大大提高,社会责任感也逐步增强。很多学生对参与这种学习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教师们也反映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有所助益,学生并不感到参与类似活动是一种学习负担。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
日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针对学生减负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校长张人利指出,家长要真正从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不应将孩子往各类班中一托了之,更不能将暑期班作为孩子的“托管班”,因为亲情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施元雪、吴晶)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