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复印教材成风,不考试的教材基本不买
就读于河南大学的小张暑假后就该上大四了,他告诉记者从大二开始他就不买教材了,“我们流行复印教材!”
小张来自农村,家里还有个弟弟,生活并不富裕。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本《中国新闻事业史》有530页,定价是35元。换做复印的话,双面价格是0.14元,一张A4纸可以印教材的4页,印一本书只要18.6元,便宜了一半。
“我们班一共78个人,大三上学期只有一个人订了教材,其他同学大部分都选择复印。而且只复印不得不印的,很多教材根本没用!”据小张介绍,每年开学时,到复印店复印教材的人络绎不绝。
小林在沈阳建筑大学读工程管理专业,她说,大一时,全部是统一订教材,“后来同学们胆子大了,不考试的教材基本不订”。
选择学生满意的教材应是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河南省某高校后勤教材科一位负责人介绍,教育部规定,大学教材不是计划供应,是自愿订购。大一新生则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情况下购书。而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并不强制购书。在他们学校一个分校区只有三四个专业定了教材。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教材无用”是很多大学生不想使用教材的重要原因。对此,郑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缑瑞隆教授认为,教材一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教材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对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使用教材的现象,缑瑞隆说,现在教材印刷精美,价格也越来越贵,与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不相适应。到了大学教育,老师讲课应该体现个性,适当发挥,出现这一问题是学生没有处理好老师讲课和教材的关系。
除此之外,缑教授也不否认现实中还存在部分教师迫使学生购买自己编写的教材的情况。但他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通过管理手段规范。比如郑州大学就不允许老师推荐自己编写的教材,学校根据研究生考试用书的标准给学生推荐几本教材,学生在网上自主选择。
但学生还没有学习就选教材,带有一定盲目性,比如河南的大部分学生多首选价位低、页数少的,其次才考虑教材的出版社和作者的名气。这就会造成老师讲课和学生选的教材不一致,“解决了这方面又忽视了另一方面,这是高校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材的意义何时能跨越“应试”这个坎
大学本应是培养人思辨能力的殿堂,可把教材奉为权威和应试教育工具的思想在很多学生和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只有考试前才翻翻,常常期末了书还是新的。”在大连交通大学学机械的小梁说。
“很多老师上课根本不用教材,只按照自己的讲义讲课。平时不学习的同学到了考试只要拿来别人的笔记,再背背老师给画的‘重点’就能过关。”河南大学的小张说,要是偶尔哪个老师没有画“重点”,便会引来学生骂声一片。
考试画“重点”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老师和学生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老师让同学自由复习的良苦用心反而招来学生的怨声载道。对此,缑瑞隆教授认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关。学生希望轻松过关,老师为了得高分评职称,不惜出卖原则迎合学生,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到毕业前后,卖书是许多毕业生处理教材的首选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教材无用”说,河南大学张福民教授认为,大学教材的质量问题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当前年轻人的普遍心态,“它是一个社会问题”。
“大学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上大学时用的课本、公共课的资料和笔记到现在还整整齐齐的摆在那里,舍不得扔掉,那时候的人真的把知识看做财富。”张福民教授说,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大学生上大学更多的是把学习看作寻找好工作的敲门砖,像走过场一样,书本反而成了累赘。(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时慧)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