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解读: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育规划纲要解读: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

2010年08月12日 09:0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亮点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难点

  又到一年开学季,让自己的孩子去哪里上学,成为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发愁的难题,也是本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很多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学者们热议的焦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对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颇为无奈,期望值不高。他们为子女预期的人生轨迹是“中学毕业——辍学打工——挣钱养家——带孩子打工”,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跳出这个“怪圈”。而这个怪圈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法为孩子解决有学上、上好学这个现实难题。

  有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2亿,他们的背后是多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这些孩子能否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利融入城市文化,关乎社会和谐、教育公平。如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个庞大群体的受教育权,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有专家指出,目前,从全国范围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任务,主要还是由民办学校,甚至是未获资质的民办学校在承担,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在落实的过程当中仍存在较大困难。

  针对民办学校成为求学主选的现状,有网友评论:“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而且这些学校以私人集资为主,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很难顾及到,无法保证其良好的硬件设备和优质的教师资源。尽管解决了一时所需,但从长远考虑,不利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而针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城里升学的愿望难以实现这一现实难题,也有网友评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留城还是返乡就读,对于随迁子女的父母是个两难选择。各地课改程度和教材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难以衔接,造成返乡农民工子女学业延误,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升学和发展。”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学者们指出,如何解决“流动儿童的入学需求与流入地学校利益间的潜在冲突”,让“两为主”真正落实到位,研究制定流动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是当务之急,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点。

  城市需要更多“雅量”(观点)

  崇轶

  十几年前,我们大声疾呼:给“流动的花朵”一张稳定的课桌,不要让他们成为新文盲;进入新世纪,大批“流动的花朵”在城市里接受、完成义务教育,成为城市的“新公民”。然而,欣慰之余仍有困惑:面对源源不断、接踵而至的孩子,城市该怎样规划、怎样接纳?这些孩子完成了义务教育,高中又该到哪里去读?

  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上,输入地政府常常感叹:解决得越好,来得就越多。可是,任何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于是,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简易“学校”应运而生。虽然没有在教育部门注册,教学、师资、校舍等无法和正规学校相比,但由于收费低廉、离家较近,许多农民工家长仍很乐意把孩子送去读书。

  即使义务教育阶段暂时能够接纳,但也无法解决务工人员孩子在城市中上高中与考大学。而对孩子们来说,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为什么不能在城市里继续上学?为什么非要回到“老家”去?

  家长们的无奈,孩子们的呼声,给教育公平与城市管理带来了亟待破解的课题。

  浙江的成功之处,除了当地经济发达、城镇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更重要还在于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与长远眼光,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雅量”:这些孩子的教育安置,眼前看,是让外来务工人员能更安心工作,保障孩子义务教育权益;未来看,则是为城市繁荣稳定、发展创新储蓄新的动力。不让这批孩子成为“候鸟”,成为游走于城乡边缘的“孤儿”,其实是多赢之举。

  当然,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户籍制度、教育均衡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而且,解决外来工子女上学问题,不仅是输入地的责任,也是输出地的责任,二者之间需要更好地协调,共克难题。假以时日,相信“流动的花朵”终究会成为历史名词。

  农民工子女七成就读公立学校

  浙江:“流动花朵”有书读(试点)

  “这里的学校比老家的强多了,不仅校园漂亮,老师教得更好。我们很多老乡的孩子都在这里念书。”朱小英是一位从河南来浙江的打工者,去年,她把孩子送到了绍兴县兰亭黄婆溇小学。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浙江省外来流动人口数已达1950.3万人。伴随汹涌的“民工潮”而来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问题。与很多城市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的捉襟见肘不同,浙江省不仅帮助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解决了入学难题,还实现了他们“读好书”的梦想。

  政府是先导 

  入学人数5年翻一番

  2004年58万人,2005年65万人,2006年70万人,2007年85万人,2008年104万人——浙江省城镇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能力逐年攀升。到2009年,在浙江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超过114万人,与2004年相比,将近翻了一番。而且,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80%来自外省。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助学”的重要原因。从200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到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为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居住地接受教育的权利,浙江几乎每年都有新政策文件出台。

  “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须臾离不开他们。安置他们的子女读书,是他们及子女应享受的权益,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浙江省教育厅都把资助民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列为每年要重点抓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去年还争取到600多亩土地指标,专项用于50所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新建、迁建和改扩建。

  各地出实招 

  “同城待遇”非空中楼阁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是浙江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过程中坚持的原则,其目的是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真正享受到本地孩子的“同城待遇”。

  到2009年年底,在浙江省杭州城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中小学生,10人中有4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后者总量近8万人,其中,近6万名在公办学校与杭州户籍学生一起就读,近2万名在进城务工子女专门学校就读。

  去年9月,杭州市进一步推出了包括“一站式”招生报名机制、学费补助制度、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资助体系、加大专项经费投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名校集团化发展战略等在内的“八大新规”。

  蓝天学校、白云学校、阳光学校、望春学校曾经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有名的4所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从2008年开始,海曙区逐步停办独立设置的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从2009年春季开始,海曙区符合相关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由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00%就读公办学校的目标。

  绍兴县则开展了民工子女学校“整编”工作,一批私人举办的营利性民工子女学校成为公办民营的非营利性学校,由财政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核拨经费。绍兴县教育局局长许义平说,他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率先实现“两个100%”,即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00%进公办中小学就读,农民工子女学校100%实行公办民营非营利性运作。

  据统计,2009年在浙江省就读的114.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82.5万人在公办学校(包括公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占比达72%。他们在浙江,不仅实现了“有书读”的目标,“读好书”也已经不再是梦想。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