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志愿者眼中的中国性教育:在误解和理解的边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一个志愿者眼中的中国性教育:在误解和理解的边缘(2)

2010年08月05日 08:48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是缺教育,而是缺方法”

  三年来,张尹霰的大学生活都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对于这一领域,她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并不缺乏相关的教育和服务,但是这样的教育和服务是存在问题的。”张尹霰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青少年友好服务”,知道“同伴教育”,虽然类似的组织一直存在,类似的活动每年都在举办,但是普及率堪忧。“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为宣传力度不够,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教的东西大家就是不感兴趣。你想听到‘A’,但是别人就是给你‘B’。”

  虽然中国的性教育已不复当年的“闭塞”,现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设有相关课程,但是成效似乎并不显著。在张尹霰于世界艾滋病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中,她将原因归结为“文化、宣传、政策和态度”。

  “中国的文化相对保守,很多事情陷入‘许做不许说’的境地;性教育的宣传力度也不太够;同时,中国没有任何法律明确规定必须要向未婚青少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服务。”而最重要的是“态度”,张尹霰体会颇深:“我们调查后发现,中国青少年总以为他们可以从网上学到一切。绕过传统的教育模式,习惯在网络上攫取相关知识。”

  “但很多都是残缺不全甚至是不准确的。”张尹霰举例说,在她主持的当代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的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相关知识的评价打出了“8”“9”这样的高分,然而在实际的知识测试中,他们的平均得分只有“3”或者“4”。

  “我们以为我们都懂了,其实我们很多都不懂,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张尹霰团队在调查的结尾,会给受访者发放一些他们自己制作的“小贴士”,普及性生殖健康知识,同时倡导正确的态度。

  “平等的态度需要培养”

  “从最开始误打误撞进入这个领域,到现在一直在这个领域做活动,这算是一种‘惯性’,或者是,从一种偶然的缘分变成了某种注定的生活,于是确定,就是它啦。”对于为何一直关注这件事,张尹霰这样解释。

  三年来,张尹霰接触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意外怀孕的少女、同性恋……在各类活动中,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她一直把互相沟通和理解放在第一位。

  在她初入大学一无所知的时候,她被身边的那些同样热心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人影响着;当她稍微成长一些之后,又被自己接触到的各类人群影响着。张尹霰曾经和一名艾滋病患者交谈,在深入的谈话过后她才知道艾滋病患者并不需要所谓的“同情”,他们想要的是“平等对待”,那种“我”和“你”之间没有任何分别的平等对待。

  “我们无需摆出一副强者的态度,流露出怜悯的眼光,心里想着这人太惨了,怎么得了这种病;其实我们和他们是一样的,就好像我现在和你交流,我们完全平等。”张尹霰说。

  领悟到了这些的张尹霰,很愿意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别人,她会在不经意间向自己的同学朋友普及知识,并试着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他们的态度。“所以青年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良好态度和充足的知识去影响其他人,形成良性循环。”

  “知识是可以搜索到的,但是态度必须要自己培养,”张尹霰认为,在对待性与生殖健康这样的问题上,当代青年应当有“理解、接纳、关怀”的态度,并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利”。

  当然,通过这次艾滋病大会,张尹霰也发现仅仅发动青年的努力还不够。会议期间,很多组织向中国青年网络表明了合作意向,愿意与他们一起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相关项目。张尹霰认为,凝聚大家的力量,用不同的视角进行互补,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组织的发展,都是大有助益的。“艾滋病的防治是全人类的问题,需要通力合作。”

  “我们不应讳言‘性’,也不应歧视少数群体,”她说,“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人都有权利过上健康幸福和高质量的生活”。

  (实习生张盖伦) (本报北京8月3日电)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