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人“提笔忘字”说明了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八成人“提笔忘字”说明了什么?

2010年08月04日 15:5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最新发布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数字出版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手机出版营业收入超过传统网络游戏。新型数字出版业的火热,一方面值得欣喜,另一方面也带给我冷静的思考:传统图书出版业在冲击之下,是否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阅读习惯、书写传统……

  有个笑话说,古时候一个私塾先生给学生上课,想教给学生怎样写“粪”这个字,可是提起笔来,却怎么也写不出来。私塾先生就自言自语地念叨说:“粪,粪……嘴边上的粪,怎么就不会写了呢?”上课的学生哄堂大笑……现在“提笔忘字”的情况却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笑不起来。

  据媒体报道,由于频繁使用电脑、手机,加之阅读量减少,许多年轻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急剧下降,写错别字或者书写时记忆暂时“短路”的情况屡见不鲜。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一项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学生、公司白领,竟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在最新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现在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已很少,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提笔忘字”已趋向低龄化。美国《洛杉矶时报》近日报道:“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这种“提笔忘字”的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称为“电脑失写症”,对于这种症状还有分析:由于在电脑和手机上敲字,缺少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产生不了刺激作用,从而造成了失写现象。主要表现在电脑或手机的使用者由于长期连续地面对电脑手机打字,单调且重复的刺激造成了对大脑皮层的暂时性失忆。如对大量常用汉字的“失写”,手写的文字潦草、难以辨认,用错别字、网络语言或网络符号代替一般的文字,甚至提笔写字时首先想到的是简单的汉语拼音和各种代码等。

  古人对于文字的诞生实际有很深的敬畏之情,认为那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就连造字的“仓颉”都被赋予与常人不同的外貌特征———他有四只眼睛。从结绳记事到毛笔书写,从毛笔到钢笔,再到如今冷落钢笔敲击键盘,我们的书写习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在每一次刷新的同时,我们又在承受着抛弃以往的痛苦。我们的书写习惯变得越来越实用,我们的对文化的认识却不能变得越来越浅薄!

  当我们对着电脑、手机完成大量阅读时,是否为少了信手勾画、随意在留白处写下感想而有些遗憾呢?当我们在阵阵键盘敲击声中写好报告、感受修改的便利时,是否为提笔忘字一惊、为没有了笔墨纸香而感到缺失呢?当我们习惯了每个汉字先以拼音的方式在头脑中出现,是否还能领略到书写笔触之下自然飘逸的审美和贯通古今的情感呢?

  发展,不一定要以传统的牺牲作为代价。文字或文化的传承有其自身的规律,只要文化教育还在继续,我们就不必杞人忧天地担心传统文化消失。如何保持对传统文字、文化的景仰自豪之心,在“提笔忘字”与现代科技发展中,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共同促进社会发展,才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张宇东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