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先生是1983年来到上海的,先后在上海工业大学及上海大学担任校长。他将爱国之心与对大学的独特见解融合到大学改革中去,使得上海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
原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曾文彪的《钱伟长与上海大学》一书,结合自己在钱伟长校长身边工作20多年的亲身经历,将其教育思想与上海大学发展史实相融合。它在突出钱伟长先生致力于科学教育、理论创新的同时,重点讲述了钱先生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品格,演绎了爱国者主题:“要办能兴国的教育”。
该书不求全,但求真。它通过5个篇章讲述钱先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选择了上海,他创立了自己的核心教育思想:拆四堵墙。即,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拆除学科之间的墙,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他主张培养全面的人,使学生成为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和心灵美好的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人。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者。”
爱国,是钱先生的人生主题,也是本书的主题。
钱先生是一个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理性思想双重影响的人,是一个对生活极其热爱、对人生本质有清晰认识、面对现实功利有自己更高价值判断的人。从求学和教育的角度说,他追求的是一种“大”的学习目的和教育目标——兴国。兴国,兴国,还是兴国!为此他可以弃文从理,也可以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而毅然回国。他内心禀奉的是一种“大”的精神,不畏强权,敢于坚持自己认定正确的东西,一生追求济世救国的科学。他内心所想,是如何能在今生今世更好地为民族和时代做些什么。他通过一生实践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
该书尤其强调了他在教育领域的独到之处。他借用的是西方教育的壳,结的是中国教育的果。他在精神本质上,追求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各种优秀品质,这是他的“大精神”。这种“大精神”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他的教育理想,不是培养匠人,而是培养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有责任心的公民。不是教授专门的单一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培养通用的长久的能力和方法,这是一种本质的教育、通观的教育、普适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称钱伟长的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在钱先生的骨子里,他一心想着国家,一心想更多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把教育当成了实现其爱国理想的途径和战场。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