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个昔日的同事偶然相遇,彼此谈及最近这些年来的工作情况。这位老同事非常骄傲地告诉我,他担任班主任的这个班级本科录取率超过85%,全班50来位同学除少数几个名落孙山外,全都高中,堪与本地最牛的那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相比。而据我所知,他所在的这个学校往年的高考录取率不过10%上下——我的侄女就在这所学校的文科班就读,学习成绩位居班级前三,但最后竟也没能考上本科。因此,我对他的这一说法十分怀疑,便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了解。结果让我大跌眼镜:他所说的情况完全属实,不过,他这个班级的本科录取人数,基本上就是他们全校的录取总数。为什么?因为鉴于往年高考成绩不够理想的缘故,这一年他们学校进行了制度创新——成立了实验班,将全校当年录取的最优秀的学生集中于该班,并为该班配备了全校最强的师资。我这老同事担任的就是这个实验班的班主任。
不仅是这所学校,事实上,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录取率或重点大学的录取率,都采取了设立实验班以强化教学与管理的做法;就更大范围来说,甚至还有在一市、一县建立实验中学、实验高中的做法。这里所说的“实验”,业内人士都知道,大多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即对某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实验与践行,而是将一市、一县最优秀的生源,以及最优秀的师资集中于一校,以提高录取率,并通过这些来吸引学生与家长的眼球,达到招收更多的“议价生”的目的—其收费标准远远高于“公费生”。当然,让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一年一度的政绩宣传多出了亮点,也应该是为政者的用心之一。
因此,对于这类“实验”,我以为应该在它前面加上一个“伪”字,叫它“伪实验”。
“伪实验”的做法,无疑与教育公平背道而驰。所谓教育公平,包括社会层面与学校层面的公平。从社会层面来说,教育公平强调的是机会均等,也就是属于不同阶层、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与其他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机会。但实验学校、实验班的做法,客观上让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学生集聚,并且由于“议价”,也让一些家庭相对困难、缺少关系与背景的孩子,被拦在了实验学校与实验班的大门之外。从学校层面来说,实验学校与实验班的存在,让学校教师之间的竞争处于不对称的地位:由于实验学校的生源相对优质,因此,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教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而社会与家长往往是简单地从升学率的角度评价教师水平的。 严阳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