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快报》以《不要小看割向粤语的每一刀》为题,评论了本报上周五推出的“学校封杀粤语”报道。
评论认为,广州市民对粤语受挫的敏感与警惕,是城市主人公意识的一次自然释放,这种情感直接来源于他们对生活更细致入微的体认,以及对本土文化日渐式微更真切的痛感。
评论指出,不要小看割向粤语的每一刀,不要轻视民众的每一次呼声。一所小学对粤语的封杀令,表面上看去无关全局,但是这一刀下去,扼杀的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孩子们进入粤语这种生活方式的成长之路;一个电视台删减几个粤语节目,表面上看去无伤大雅,甚至为了某些名义还显得有些必要,但是这刀一旦出鞘,收回来却不容易,因为明天、后天还有更多更为重要的“名义”催生更多的刀子。毋庸多言,其他地方方言的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或许,在主政者的真实意图里,绝非是要把粤语置于死地,甚至我们也相信谁都会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和母语是感到自豪的,主政者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常常有更为“紧要”的事情去做,而在这个过程里,所有“非紧要”的事务都要为这些“紧要”的事务让路,这种简单粗暴的轻重缓急之分已经导致他们逐渐丧失了对民意的基本认知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当权力之刀一刀一刀地奔向粤语而去之时,当汹涌澎湃的民意满载全城之时,某些主政者仍然可以自信满满地宣称只要施加“引导”就能扭转乾坤。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