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外对话|利玛窦徐光启给当代东西方交流带来何种启示?
中新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利玛窦徐光启给当代东西方交流带来何种启示?
中新社记者 曾鼐 阚枫
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将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700多年前,一部《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在冲破山海阻隔的不断交往中,推动着人类文明永续发展。而当今世界,当全球化和信息化让世界同处“地球村”时,东西方文明交流又出现新的障碍,有人鼓噪“脱钩断链”,有人筑起“小院高墙”,形形色色的“文明冲突论”“威胁论”甚嚣尘上。
历史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能给当今世界带来哪些启示?西方如何真正理解“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就此,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展开对话。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让西方在古代典籍中读懂中国
中新社记者:李集雅教授,我们了解到您从19岁起便开始学习中文,研读中国古代汉语和古代哲学,您还将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您为什么选择翻译这两部中国古代经典?
李集雅:这两部著作蕴藏了中国政治思想和伦理的核心价值,阅读它们对于外国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对于学习中国文言文也有益处。我不是第一个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意大利人,早在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就将中国《四书》翻译成了拉丁文。
孙向晨:李集雅先生翻译的这两部经典非常重要,《论语》应该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学习的首要经典,历史上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里的思想,通过成语、语言渗透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中庸》也非常重要,它是一本阐释“形而上学”的著作,“道不远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方法论。李集雅先生选择将这两本著作翻译成意大利文,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新社记者: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向西方介绍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些经典著作中有哪些可供当今世界借鉴的内容?
孙向晨: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彼此之间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这里的“深入”,不能只限于对当代经济社会的认知,而是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文明孕育的不同思维方式。在历史中沉淀的经典著作就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比如我们讲“道不远人”,中国人可能不是特别地追求一个抽象的道理,而是常常是从身边的道理开始。比如,在中国人的工作方法中,经常会搞“试点”。我们不会按一个抽象原则一次性推广,而是先搞一个试验地。如果西方人能从中国古代经典中汲取并理解这样的思维方式,那么他们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可能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和而不同”对当今世界有重要启示
中新社记者:李集雅教授,中国儒学思想中,最打动您的是哪一点?
李集雅:中华文明对于多样性的态度和对于人类不同文明间相互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启示。《论语》中的“和而不同”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在不强求想法一致的情况下,寻求人类之间的和谐与和平。我们不必完全一样,应该接受多样性,并鼓励开放、合作与包容,今天的世界应该为此而努力。
中新社记者: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历史上中意之间的交往对当今世界有哪些意义?
李集雅:在中国,很早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记录,中国人曾经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公元1世纪末,中国汉朝将军班超就曾派使者甘英寻找“大秦”,中国古代历史也有不少罗马使节到中国的记载。西方古典文献使用拉丁语seres来指代中国,意思是“丝绸”,后来的马可·波罗成为意大利和中国交往的一个象征性人物,这些都是两国悠久交往史的代表。
孙向晨:历史上,欧洲的古罗马文明和中国汉代的文明都非常具有整合性,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都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即便罗马帝国崩溃了,在欧洲仍能不断看到古罗马文明的影子。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今天依然称“汉语”“汉字”等等,都能看到汉代文明的深远影响。欧洲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交往启示,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中新社记者:历史上,东西方远隔山海依然有灿烂的交往史,而反观当今世界,虽然交通更便利,交往更频繁,但东西方交流又有新的困难,甚至出现了“脱钩”的论调。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集雅: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所谓的“脱钩”论调,努力去应对当今世界的共同挑战。我想,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这是包容理解和携手共进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不同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意大利学者:应摒弃“脱钩”论调来源:中国新闻网
孙向晨:谈到年轻人的交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就有“利玛窦徐光启学社(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在今天的大学成立这样的学社,是为了让年轻人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如李集雅先生所言,我们完全能够相互理解,并彼此尊重,我们有共通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今天的世界,特别需要在求同存异中保持尊重和包容。
应注重文明间的亲和力而非差异性
中新社记者:在二位看来,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误解和误区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孙向晨:我是学哲学的,也想从哲学方面举例。比如西方哲学里最主要的概念叫“存在”,它是本质化的、永恒的,是超越时间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周易》,一上来就是讲“变化”,它不是从不变的本质去理解这个世界,而是从“大化流行”“生生之谓易”等视角观察,在变化中去把握事物的真谛。哲学上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中西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思维的差异也会反映在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上。
李集雅:我认同孙向晨教授的观点,中国和欧洲都有各自悠久而博大的历史文明,我们为各自古老的文明而感到自豪。应该看到,这两大文明都具有亲和力,我们应该更多地将这种亲和力传递给对方,以便相互理解,并克服文化障碍。我们应该研究文明之间的亲和力,而不是过多强调差异,研究我们文化的类似方面,然后克服彼此的认知困难,我们应该致力于不同价值观的分享,而不是取而代之。
中新社记者:从古丝绸之路算起,中国和意大利相知相识的交往史可谓源远流长。如今,两个古老的文明如何促进民众间的心灵相通?
孙向晨:李集雅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读书,我希望看到更多两国留学生在彼此的国家求学交流。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们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不是简单地通过阅读典籍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深入彼此的生活环境,和当地人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获得最深刻的理解。
李集雅:越来越多意大利学生到中国求学,加深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了解,我对此也很自豪。我也认为必须来到这个国家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到他们中间,与他们相处,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文化和文明。因此,加深人文交流特别是年轻人间的交流,至关重要。
东西问精选:
- 2025年01月03日 16:44:10
- 2024年12月28日 20:37:20
- 2024年12月26日 11:29:11
- 2024年12月25日 10:23:32
- 2024年12月22日 18:51:29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4年12月11日 16:14:39
- 2024年12月09日 15:26:13
- 2025年01月05日 21:23:51
- 2025年01月05日 19: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