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
公元前214年,秦军南征,设揭阳戍,这片土地正式纳入华夏版图。两千年间,中央政权先后将这里命名为揭阳、义安、潮州、潮汕。称呼变迁,但这“省尾国角”之地,与国家民族的血脉深情则始终不渝。而祠堂,正是教化家国情怀,谱写春秋大义的场所 。
潮汕谢氏大宗祠,位于潮州古镇庵埠,始建于宋末。整个潮汕乃至东南亚大多数潮籍谢氏族人,包括世界著名华商谢慧如、谢国民等,都认这里为祖祠。谢氏先人 护宋抗元的家国故事,在祠堂之内已传颂千年。
“铁牌总管”,说的是先祖谢壶山的故事 。
南宋末年,蒙元入侵,出身书香世家的谢壶山弃文从武,转战于四川、淮北各地,因屡立战功谢壶山获娶赵氏郡主为妻。宋理宗年间,又获封“丹书铁劵”,南下总管惠州、潮州、梅州三州军务。
为了训练水军,谢壶山选定在韩江边建军寨,并修郡府,立宗祠,显示抗战决心,又剿平盗寇,安抚百姓,使三州成为忠于朝廷的抗元根据地。
理宗之后,赵宋朝廷风雨飘摇,十数年间,蒙元铁骑横扫千里河山。
这块“谘议参军”匾的主人、爱国诗人谢翱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 。
谢翱出身于福建长溪殷实世家。景炎元年(1276年),右丞相文天祥在福建延平开府募兵勤王,二十多岁的谢翱毁家纾难,带着数百乡兵前往应招,被任命为谘议参军,转战各地。
第二年,得知幼帝从海路南下,文天祥命谢翱等人先行入潮阳组建行府分司,为勤王大军南下做准备 。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南下潮阳。
《潮阳县志》记载,文天祥来到练江出海口海门,登上临海山顶“极目以望帝舟”,终不见幼主踪影,悲怆万分,以佩剑在石头上刻下“终南”二字,留存至今。
传说文天祥顿足长叹之处,石碎为莲。当地后人将此辟为著名胜景“莲花峰”,千秋纪念。
文天祥勤王至此,当地民众纷纷响应支援,而祠堂,则成为义军的聚首之地。
赵氏始祖祠,又名赵厝祠,是潮汕现存最古老的祠堂之一,有近千年历史。
宋绍定年间,宋赵魏王赵匡美一支后人留居潮阳棉城,后朝廷批准于此修祠建宅,作为教化南下赵氏子孙的场所。
文天祥驻兵潮阳,赵家献粮草,募义兵,不少族人直接入伍参战,赵厝祠成为驻军议事之所。
数月之后,元军压境,文天祥率部退出潮阳,大批当地义士舍命同行。
咸淳进士吴应辰,与两位胞弟率族内丁壮跟随转战海丰。不久元兵骤至,吴氏三兄弟同时战死。
随军的谢翱,则侥幸逃脱北上浙江,联络宋遗民志士,组织“汐社”,追念故国,留下了大批优秀诗文,成为宋末爱国诗人的代表人物。
文天祥自己,则在五坡岭被元军所俘。
汕头潮南区田心村,宋开庆进士陈梦龙一族后人至今聚居于此。得知文天祥被俘移送海上,陈梦龙率领族人船队前往营救,终不敌元军,于陆丰古堤战死。
明永乐年间,田心陈氏族人修建了这座天台古庙,正殿供奉“天台国王”宋帝昺,左右丞相陆秀夫、文天祥,左殿供奉勤王三公陈梦龙、邹讽、刘子俊。
先祖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和精神,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世代传承。
每年正月十三,是陈梦龙报国牺牲的纪念日,族人都会在祖祠报本堂焚香祭拜,永不忘却。
千百年间,先人心怀家国,忠勇报国的故事,在祠堂之内世代传承,教化着后人,使历代潮人,虽远离中原,对国家民族却始终忠心耿耿。
宋元、明清交替之时,潮州城都因为抵抗不投降而遭屠城。
近代民族危亡,打响反清第一枪的是潮州黄冈起义,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是澎湃领导的海陆丰革命。
日寇侵华,大批潮汕儿女更是愤然从戎,奔赴前线。
汕头市澄海区南砂林氏宗祠,这块“四将军”匾额,称颂的正是民国时期,南砂林氏四位沙场立功的英雄人物。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南砂林氏有十二人参加了黄埔军校,包括三位少将一位中将在内的数十名子弟在正面战场投身抗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毕业于南砂报国学校。
而当年的学校,就设在林氏宗祠之内。
这座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宗祠,从早年的书斋,到后期的学校,一代代教化造就了南砂林氏一个家族的历史。
遍布潮汕乡里数以万座的大小祠堂,则深刻地造就了整个潮汕族群的家国情怀。
祠堂之内,堂号、匾额、楹联彰显的都是忠孝仁义,族人获得的官衔、功名、嘉奖,被视为最高荣耀和榜样高高悬挂,这种潜移默化的主流价值观教育,造就了潮汕人恢弘大气,心怀家国的族群性格,成就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一支。
张见悦 韦杰夫 李玥颖 广东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