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一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全书以大量文献档案资料为依据,全面地反映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历程。为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年谱的编辑过程和重大意义,本报对本书的两位主编——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秘书长闫建琪进行了专访。
《邓小平年谱》是了解小平同志一生的基础读本
记者:我们知道,《邓小平年谱》的1975-1997部分,已经于2004年出版了,去年又出版了1904-1974部分,可以说《邓小平年谱》已经全部出齐了。请您谈一谈《邓小平年谱》的出齐,有什么意义?
杨胜群: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人生事业的最高峰,是他开辟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作为一代伟人,他的一生都是辉煌的、波澜壮阔的。我们去年出版的这部年谱(1904-1974),非常全面地记录了他生命的前70年,特别是从他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当中被打倒再复出这50年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历程。如果没有这50年就没有他后来的20多年。特别是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后成为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这是他后来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前提。
我们要研究邓小平的生平思想,一定要全面地了解邓小平的一生。年谱的出齐,为我们全面地了解邓小平的一生提供了一个基础的读本,也为我们完整地研究邓小平的生平思想提供了最基础的材料。邓小平同志是邓小平理论的创始人。邓小平理论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邓小平理论的很多重要思想,源头还是在50年代、60年代,甚至7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当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正确的思想、认识。比如生产力标准思想、经济建设要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中国建设要学习外国的思想等等。年谱的出齐,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研究和理解邓小平理论也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这部年谱不仅记述了邓小平的活动经历,更重要的是记述了他的思想发展的轨迹。我们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摘录了邓小平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精辟论述。从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考。这对我们研究邓小平的心路历程,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渊源,研究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年谱》的编辑,经过了一个艰苦的挖掘史料的过程
记者:据了解,《邓小平年谱》系统、完整地披露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能否谈一谈这些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在收集这些资料的时候,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闫建琪:我们编辑这部《年谱》,力求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翔实可据的信史。这部年谱所引用的档案资料非常丰富,主要来自中央档案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档案部门、中央军委档案馆及一些省市档案馆,还有我室自己的档案馆。一些老同志、邓小平身边工作人员和邓小平亲属也提供了有关资料。我们还到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档案部门挖掘出许多珍贵的资料。这些档案资料都是第一手的资料。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报刊书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一些报刊书籍,从中收集到了一些很重要的档案资料。
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仔细的辨认和鉴别。举个例子,八七会议的记录是小平同志的手迹,怎么确定它呢?当年小平同志有很多记录稿,特别是红七军工作报告是小平同志起草的,两个文件笔迹是一样的,从而佐证了八七会议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记录是小平同志做的。这样的事情还有,比如说,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查阅了10万份左右的电报稿,从中区分出哪些是小平同志手稿,哪些是他口述记下来的,哪些是从他所在的指挥部发出来的。另外,我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如小平同志在解放战争中一共有70多个居住地,我们写这段历史的有关同志去了60多处进行实地考察确认。下这样的苦功夫,就是为了把史实搞准确。整个年谱的编辑,经过了一个艰苦的挖掘史料的过程。
一部好的年谱作品,不是流水账似的罗列生平事迹
记者:这样一部资料翔实、编辑严谨、内容丰富的书,对于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成长历程,感受他的革命精神与品格风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杨胜群: 一部好的年谱作品,不是流水账似的罗列人物的生平事迹,而要做到刻画人物形象。我们编撰这部年谱时,在努力全面地反映小平同志生平业绩的同时,还注意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邓小平为什么会成为邓小平,也就是说,他是怎么成长起来的。这里面有他个人的上下求索和不懈奋斗,还有历史对他的选择,历史给他提供的机遇。第二个问题是邓小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他在思想、精神方面有什么和别人不同的特质。这样就使我们的读者不仅能全面、完整地了解小平同志的生平业绩,而且能了解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比如他一辈子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对党的事业勇挑重担的精神,善于在复杂情况下开拓工作局面的能力等等。这些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具有非常积极的教育作用。他的成长之路,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具有非常深刻的人生启迪。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