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忆张学良往事:“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侄女忆张学良往事:“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2010年06月25日 16:2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张闾蘅 向本刊记者回忆大伯往事。本刊记者 曹海鹏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张学良:从东北到台北

  侄女张闾蘅讲述大伯往事

  65年后,我们再次透过历史的硝烟,回望那段抗战救亡的岁月。

  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在西安事变 前夜、在抗战正面战场、在抗日根据地,张学良 、张治中 、左权、李济深、蒋光鼐 ……一寸江山一寸血,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尊严。

  如今,民族甫兴,国力重振,为缅怀父辈伟绩,再现中华民族的那段苦难史和英雄史,本刊继去年《新中国60年家国志》之后,特别推出家国志第二季——《抗战家国志》,以飨读者。本系列报道将分10期刊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海滨|北京报道

  6月3日,张学良诞辰110周年。

  从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少帅”,到被国人误解的“不抵抗将军”,再到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的一生的故事早早定局。

  能够讲述张学良人生轨迹的张氏子裔是张学良第五个弟弟张学森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来来速递货运有限公司董事张闾蘅。1967年,张闾蘅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先在香港工作了几年,又回台湾住了一段时间。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她与妹妹张闾芝便成了大伯张学良关系最亲密的家人。

  今年3月6日,在北京贵宾楼饭店,张闾蘅沉浸在对伯父的追思中,不时眼眶湿润。“只要我回到台湾,大伯几乎每天都来,他往屋里一坐,打开话匣子,讲他的童年、在东北的往事,讲祖父张作霖的趣事,也讲囚禁生活中逗乐的事”。

  在张闾蘅眼里,大伯张学良“是一个喜剧人物,却活在悲剧里面”。

  “不抵抗”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的”

  张学良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在1928年7月3日,年仅28岁的他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三年后,“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退。

  后来人们大都认为,是蒋介石 的一纸“不抵抗”命令,把整个东北给丢掉了。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1991年5月,张学良在纽约回忆起这段历史。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北京召开了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决定不能抵抗。张学良将决定发给了南京的蒋介石,蒋回电报:同意东北军高级会议的决定。之后张学良又召集国民政府的外交官顾维钧 、章士钊及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汤尔和 等人举行会议;几天后又邀胡适、曹汝霖等27名政要、社会名流会商东北问题,众人决议认为应依靠国联、听命中央。

  不抵抗政策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甫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诉诸国联,并准备抵抗。但是,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东北早已沦陷,华北也已危急,蒋介石却始终没有准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举动。正是因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张学良才最终决定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