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批低俗文化:要文化创新,更要社会责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业内人士批低俗文化:要文化创新,更要社会责任
2010年06月24日 08:4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段时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百里挑一》等相亲交友类节目“以出位博眼球”,广受观众和社会舆论质疑。作为“业内人士”的广电系统工作人员,到底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许多广电系统从业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既要有文化创新的精神,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包装节目,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以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赢取节目收视率。

  江西电视台“中国红歌会”导演廖苏斌:应该说,当下一些内容庸俗、格调低下、极端另类的电视娱乐节目,的确吸引了不少观众。但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就非得要靠这种“娱乐至死”、靠这种“以出位博眼球”吗?我不敢苟同。国内外电视产业的发展早已证明,出位低俗的节目也许能火爆一时,但绝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已经举办了5年,赢得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重肯定。它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参与和关注?是靠“以出位博眼球” 吗?不是。中国红歌会选择了选秀的外衣,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庸俗,而是确定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这才是“中国红歌会”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保证。我认为,作为现在的电视文艺工作者,既要有文化创新的精神,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制作、包装节目,更要有社会责任感,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赢得节目收视率。

  苏州广电总台都市音乐频率节目主持人欧凯:为博取收视率,少数电视台和网络炒手联合对一些非主流的人、事、物进行炒作,或者在选题上故意以反主流为题材,过度夸大反面价值观,误导受众,甚至推波助澜。我认为在面临收听、收视率竞争这一巨大压力的现实情况下,广播电视工作者依旧应该坚持三个原则:不说违背主流价值观的话,不播容易引起社会歧义的内容,不办纯粹为博取收听、收视率而设计的低俗活动。

  实际上,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是所有媒体人都要做的一道思考题。欧凯说,我正在做晚间的谈话类节目,这类节目的听众多半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挫折,导致心理失衡。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力求避免说教,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以积极的主流价值观给予正面引导,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是媒体人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

  河南省济源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李培献:传播者,守土有责。一些制作人、创作者把公众关注误解成了金钱追求和个体利益诉求,事实上,这是逼着观众带着口罩看节目,强迫人带着墨镜看书。电视屏幕泛滥的相亲节目,越怪越红、越脱越红的网络“红人”,视还原社会丑恶现象为批判的文学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助长着低俗之风,污染了公众的视听和精神享受,玷污了传播者的社会使命。

  广东电视媒体人郭际生:广播电视节目是精神产品,眼下太重“眼球效益”,“化育”和引导的社会责任已被蚕食或渐行渐远,只管跟风,不想原创,什么品种火爆就跟着上什么节目,越出位越有人气,越有名堂越有客户,便尝到甜头,只要“第一桶金”先拿到手,整肃、整顿、整治什么的便是“下回分解”。在金钱物质的诱惑下,一些媒体的质正在蜕变。当然,也因为我们一些节目虽说品位高雅,但却缺乏亲和感,让现代口味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有隔膜。整肃低俗之风,应先扬媒体的社会责任,站稳精神生产者的立场,同时努力让我们的节目在健康有益的基础上做得更亲和一些,人文一些,可爱一些,让软的品性生出魅力。(本报记者苏雁、胡晓军、吴春燕、崔志坚采访整理)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