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来年前《玫瑰之约》开辟相亲节目风靡一时,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前不久带来的冲击更猛烈。近段时间,国家广电总局连续下发两则通知要求相亲节目进行整改,将此节目推上了舆论的顶点。到底是什么让一个看似普通的相亲类节目引起了如此高的关注?而它所引发的话题又折射出我们当前社会价值观处于一个怎样的境地,传播者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让我们听听社会反映,对比当事人的表白。
“一切向钱看”:节目冲破底线的罪魁祸首
“节目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个人觉得很惋惜,也很痛惜。”从该节目一面世就一直持“看好”态度的河海大学传播学副教授易前良在接受采访时非常遗憾地说。他认为该节目融入了各种时尚元素和成功的电视类型元素,如男女之间的PK、主持人的个性化评论等,同时通过制造各种意见冲突,具备了一个优质电视节目的特色,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也是很多人在最初都对该节目抱以很大热情的原因。“但后来完全以眼球为导向,走上了低俗化的道路,从而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激起了民愤。”
“底线”一波又一波地被冲击,可怕的是许多人在这一波波冲击中逐渐麻木。
“刚开始听到马诺说‘宁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时,觉得特别震惊,可听了几次就觉得习以为常了,因为想想有这样思想的人在社会中也为数不少,后来又爆出另一人裸照事件,心理上又被冲击了一回,看似单纯的人背后怎么如此龌龊呢,可想了想,也许人家真是另有隐情吧,就这样慢慢地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了。”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小李从头到尾关注此类节目,看的时候感觉有趣,但也有一丝忧虑。“看这个节目,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里面的人物总会给你爆出冷门,不过我真的不知道下一个冷门是什么,还有什么样的底线可以被突破。”
对此观点,《非诚勿扰》节目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竟理直气壮:“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把大家的眼球吸引过来啊,有人看才能有广告啊,有广告才能有收益,市场经济嘛!”
收视率带来的效益在广告中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该工作人员透露,因为节目收视率暴涨,该节目的广告刊例价已上调了4次,不但首播的广告投放商没了四折的优惠,连复播的广告价也上调至跟首播一致。即使这样,排队商家照样络绎不绝,就算是上重播的广告,也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对于媒体的极端逐利行为,不少专家都表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一些媒体逐渐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判断,坚信只有极端化的节目形态才能赢得高收视率和高回报率,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线,慢慢地在利益面前逐步迷失了自己。
错误的价值观让一些观众陷入虚假狂欢
尽管《非诚勿扰》以造假和低俗受到广泛的质疑与批评,但值得反思的一个现象是,不少人在谩骂批评的同时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不要当真就好了,就是看着玩嘛。”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有人说,“这是一场浓烈的戏,它给人们提供了消费、投射和参与的狂欢。”——这种看戏心态成为人们观看《非诚勿扰》的一个普遍现象。
回顾《非诚勿扰》播出至今的历程,该节目掀起的第一个大高潮是马诺带来的轰动效应。这位被称为“史上最牛拜金女”的模特一夜之间因其出格的言论家喻户晓。真正让马诺火的人是谁?仅仅是栏目组的策划吗?有人说:“试想,如果没有人们的关注,马诺怎么可能一夜之间红透?”
在一个眼球如此宝贵的时代,人们何以偏偏对马诺投以如此多的关注?“因为马诺不仅仅是马诺,她已经成为某些错误思潮的代言人,她说出了一些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专家王岩教授尖锐地指出。他认为,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过分注重金钱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把拥有金钱的多少和成功的大小划上等号,这种浮躁的社会心态催生了《非诚勿扰》的火爆,“征婚男选手总喜欢在资料片中把自己的工资数目、银行存款等报得清清楚楚,同时还会把有几套房、是否有房贷、是否有车、什么类型的车都做一个特别的强调,因为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这种一切以钱为中心的思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较为普遍而又错误的价值观念”。
“任何艺术形态都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对于《非诚勿扰》,除了批判,我们更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真正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这些社会‘病症’ 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改良途径。这可能是社会急剧转折、社会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固化、人格教育缺失的综合产物,而其中,社会上许多人缺乏一个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则是一个关键因素。”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俞香顺说。
媒体应积极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些媒体长期不良舆论导向在社会中已经引发越来越偏激的行为,道德底线被突破。而道德底线被突破带来的结果则是一些人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
“现在,我们往往很难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因为你会发现,你所批评的东西,有的媒体却在津津乐道、大肆宣扬。这其中的价值观让我们自己都觉得很晕,还怎么教育孩子?”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面对此次《非诚勿扰》带来的纷纷扰扰,江苏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节目之所以有如此的轰动的确有其偏激带来的效应;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相关领导则表示,这个节目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真实反映青少年的婚恋观,但在一期期的节目中,由于对当前年轻人,包括征婚的男男女女的心理把握不是很准,因此出现过于庸俗化的倾向,这也是当初始料不及的。
节目有关工作人员私下向记者透露,2010年1月7号的第三期第一个男嘉宾在最后进入男生权力后,问三个女生“以后愿不愿意经常和我一块骑单车”,马诺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面哭吧”。这种想法代表了一大部分年轻人的想法,我们没有想到她会这样说,我们也很惊讶。但是我们又觉得她为我们的节目增加了分量,所以我们在后期找嘉宾的时候倾向于找这样可以制造话题的人。事实上,这确实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审美判断,在这种大众传播场合下,助长了很多年轻人的拜金主义,我们栏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很多人反映的嘉宾虚假问题,该栏目主要策划人说:“为了轰动效应,许多应征嘉宾故意制造虚假信息迎合我们,而我们也没去认真核实,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富二代’‘贫二代’”这样极端身份的人,让节目有了话题,有了斗争,但缺少了真实,缺少了生命,我们应该反思。”
江苏教育学院教授管向群分析说:“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思想多元化引发的观念碰撞比较激烈,而引领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建立之中。越是在这个时候,大众媒体承担的责任就越重,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不能赢了收视丢了责任。”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陆金玉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