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湘西6月18日电(向民贵)近年来,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在其发源地——湖南泸溪县浦市镇一带再次红火起来。每当逢年过节,或者家里遇上什么结婚、祝寿之类的大喜事,当地百姓总要请个剧团来演上一曲,其悠扬的曲调、高旷的唱腔,再配上寓意深厚而动人的故事情节,常令当地百姓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说起湘西百姓对“辰河高腔”的热爱,可谓历史悠久。据传,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休养生息,鼓励农民迁徙异地、垦发新土,江西大量移民迁徙湖南。随之,弋阳腔也传到泸溪县浦市,与浦市的原地方戏曲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浦腔浦调”特色的辰河高腔地方剧种,并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后又不断发展,经历了围鼓坐唱的初始期、矮台班木偶戏的发展期、清雍正年间高台演出的成熟期和兴盛期,还加进了除唢呐外的笛子伴奏,辰河高腔从此长盛不衰。剧团还曾赴法国、西班牙演出,赢得了“东方戏曲艺术瑰宝”的美誉。
和许多古老戏曲一样,进入上个世纪中叶,“辰河高腔”也走入低谷。尤其是“文革”期间,专业剧团被解散,人员全部下放农村,剧团名存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恢复泸溪县剧团,但人员老化,资金短缺,剧本陈旧,使其一直没能走出低谷。
正当辰河高腔濒临失传之际,两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它的命运:2006年,辰河高腔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原泸溪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李绍成担任泸溪县剧团团长。上任伊始,李绍成不仅改革人事制度,打破“大锅饭”局面,而且对戏曲进行全方面创新,除了把《艄子打鱼》、《蜜蜂头》、《逼宫》等30多个辰河高腔传统剧目,进行符合现代人需求习惯的整理、改编,重新搬上舞台外,还创作了《辛女岩,那远古的呼唤》、《辛女赋》、《乾坤换》等一批富有现代气息的新节目。
经过改造的辰河高腔再续传奇:场场演出爆满,个个剧目受欢迎。尤其是耗时一年多、耗资40多万元、四易其稿的改编传统剧目《目连救母》更是深受观众喜爱,在不久前湘西州举行的第二届新剧(节)目会演中,获得“特别奖”。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泸溪县剧团共整理改编和创作辰河高腔剧(节)目、唱段60多个,演出达200余场。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庄百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