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昨天二次发掘,陪葬墓1号墓“被盗一空”带来难解之谜
2号曹操墓发现疑似曹操“王冠上的玉珠”和魏武王“常所用长犀盾” 铭牌
昨天是第5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又是万众瞩目的曹操高陵二次发掘现场直播日。经过2个多小时的现场发掘,人们所期待的一号墓主人身份并未揭晓。
但2号墓不断有新发现。昨天,断定2号墓主人为曹操的“铁证”——魏武王“常所用长犀盾”刻铭石牌出土,疑为曹操王冠上散落下来的两颗玉珠也在2号墓现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心中的缺憾。
新通报
高陵再出土曹操墓“铁证” 陪葬墓1号墓“被盗一空”
昨天中午,省文物局就曹操高陵2号墓的进一步清理、1号墓的最新发掘、曹操高陵陵园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进展情况等向媒体进行了通报。
通报中说,1号墓的形制、规模和结构等情况已基本清楚,已认定为陪葬墓。该墓坐西向东,形状为刀形,有长斜坡墓道,墓道南半部呈阶梯状,北半部呈斜坡状。墓道两侧分布有对称的长方形坑,南面为10个,北面为9个。墓室位于墓道西部偏北,平面呈方形,长8.5米,宽7.4米,墓底距地表深10.55米。该墓共发现7个盗洞,被盗严重,已遭毁灭性破坏。但是,在墓道西端底部出土铁剑一把;在墓门两侧发现有白灰面两处,其性质有待于进一步认定。
在2号墓,继续清理了墓室内盗墓扰动的石质地板残块,出土了刻有魏武王“常所用长犀盾”字样的石牌、铁质铠甲片、陶器、漆器等遗物。同时,选择墓道两边的磬形坑和长方形坑各1个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长方形坑中发现有分布规律的铁钉,可能是建墓时的建筑设施遗迹。
另外,高陵陵园的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其范围已基本清楚。陵园为长方形,其西部已被破坏,情况不明。陵园南北宽69米,北墙残长110米,南墙残长108米。墙基宽3米,基槽深1.1~1.2米。在东墙正对1号墓和2号墓的墓道部位,分别发现有两个缺口,应是门道遗迹。
新发现
发现“曹操王冠上的玉珠”? 找到曹操“常用犀盾”铭牌?
昨日,曹操高陵现场又有最新发现:
9时许,1号墓中,一个方形坑中,存在遗迹现象,出现了些许白灰。
9时33分,2号墓发现一块画像石。在工作面上,几名工作人员使用工具细心刮开画像石上覆盖的泥土,依稀露出清晰的线条。
记者看到,这块画像石底色纯黑,上面刻画着流畅的白色线条。由于无法清洗处理,无法看到全貌。“慢点,别碰坏了。”4名工作人员合力将这块画像石搬上来。
现场专家朱岩石说,这块画像石的加工方法和铺地石类似,而且有勾缝白灰,可能和铺地石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9时44分,2号墓。随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层层刷去上面的泥土,一面石牌逐渐露出真面目——上写“常所用长犀盾”铭牌。
专家孙新民说,该铭牌是在铺地石的下面发现的,是用犀器做的盾牌。
孙新民说,这个就更印证了是曹操墓,因为原来已出土了8个铭牌,昨天又增加了一个,而且这个内容和过去的内容都不一样。
10时36分,随着手电筒的照耀,2号墓出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在摄像机下,一个晶莹的白色玉珠出现在人们面前,随后,另一颗玉珠也出土。玉珠上有穿孔,专家猜测有可能是曹操的王冠上散落下来的玉珠。
10时41分,2号墓再次发现画像石。长3尺3寸,宽2尺6寸。
新推测
曹操墓曾遭人为严重破坏 疑是曹操逝后“仇家”报复
记者:“曹操墓地出土的很多铭牌都被毁坏了,这是什么原因?是盗墓贼所为吗?”
孙新民:原因不大好说,有专家认为出土的“魏武王”的铭牌,都是在“魏武王”三个字以下断成两截的,有的是断成三截的,有可能是有意的破坏。
记者:是有人憎恨曹操?
专家刘庆柱说,在发现的石牌中,所有的石牌上显示有“魏武王”字样的,如格虎大刀、格虎犀盾等,都被砸断了。他认为,这不是盗墓贼砸的。
专家齐东方也认为,带“魏武王”字样的石牌被砸是人为的,有意的。不仅铭牌被砸,连被专家认为是曹操的男性遗骨被人从墓葬后室拖到前室,甚至连脸部都被砍去一半。
根据这些非正常现象,专家推测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曹操墓曾遭人为破坏,也许就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有“仇家”报复性地刻意毁墓。
9时56分,随着挖掘的进行,在墓中的墙壁中,发现了4层呈环状分布的钉子。专家说,墓穴上部有四层铁钉,钉子分布很有规律,呈圆环状,上面有绳子腐烂的痕迹。对钉子这种分布,专家分析,墓穴地面和墙壁都是白色的,没有壁画,钉子可能是悬挂幔帐使用的,以改变墓室的氛围。
专家猜测认为:当初,曹操墓里是白色氛围,白色墙壁,白色地面,白色的幔帐。
10时15分,在2号墓发现陶器碎片和铠甲片。10时38分,1号墓发现一些钉子,已经锈蚀,这些钉子是在“磬形坑”中发现的,有木屑痕迹。
据专家统计,截至昨天,曹操高陵共出土300多件文物。
六问曹操墓考古
疑问一:曹操为何不“叶落归根”?
在中国民间,有“叶落归根”的想法,曹操为何不埋葬在老家——安徽亳州?
中国社科院研究所学部委员刘庆柱解释说,普通百姓往往遵循“叶落归根”的古训,选择埋骨家乡。对帝王来讲,国就是家。由于曹操建都于邺城,因此会将高陵选在邺城。
昨天,曹操墓考古队长潘伟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葬在这里有多重原因。一个可能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亳州比较接近东吴;另一个原因,他作为帝王,不可能葬到老祖坟,老祖坟上有父亲和祖父,不管他官再大,还是处于卑微的位置。再一个他被封为魏王,葬在封地之内,也是合情合理的。
疑问二:曹操高陵为何坐西朝东?
有观众拨打热线问:按照民间习惯,墓葬一般坐北朝南,但令人不解的是,曹操高陵以及发现的曹休墓都是坐西朝东?
专家解释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墓葬文化习俗。从目前发现的东汉和西汉年间的墓葬多是坐西朝东,秦始皇陵也是坐西朝东。还有,有人说这种墓葬形式,是让曹操高陵朝向老家亳州,这也是一种说法。
疑问三:追缴的石牌是否假造?
在文物陈列台上,有一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字样的石牌。有人提出疑问,这块从盗墓贼手中追缴过来的石牌是不是假的?
“石牌的形制、地址和位置都指向曹操墓。”齐东方说,从书体和内容来看,没有问题。造假分两种情况,第一是仿造,这种石牌是首次发现的,没有模型怎么仿造?第二是臆造,这需要有高深的学问,书体、形制等方面的组合都要结合起来,才能制造成功。如果造假者能够制作出来,那他完全可以当历史学家和教授了,就不必去盗墓了。
疑问四:一号墓考古已结束?
专家孙新民:一号墓考古已经结束了。在底部发现了一副骨架,但他的身份无法确定。
孙新民说,一号墓的发掘是从2008年12月份开始,一号墓曾7次被盗。
记者:“一号墓很空,是盗墓贼的原因,或者它本来里面东西就有限?”
孙新民:不好推测,因为考古注重实证。
记者:一号墓有7个盗洞就是7次被盗?是根据7个盗洞的不同年代来判断的?
孙新民:7个盗洞就是证明被盗7次。
记者:一号墓内有几个盗洞通往二号墓?
孙新民:有一个。
疑问五:一号墓埋的是谁?
记者:出土文物少,有没有建博物馆的价值?文物不是很多,如果以后建成博物馆的话,会不会影响它的价值?
孙新民:曹操高陵被盗多次,剩余的文物不是很多。但出土的文物价值很高。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生活,我想,建立遗址博物馆以后,应该对公众了解曹操当时所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会有很大帮助。
记者:一号墓墓主人是谁?今天一号墓的发掘是一种遗憾?
孙新民:现在不好判断。我们对一号墓抱了很大希望,但结果令人失望。
曹操安排了谁陪葬在身边?是他战死的长子,还是他钟爱的王后王妃,抑或他喜爱的武将?或是多疑的曹操为自己设立的一座疑冢?种种推测都有难以解释之处。
从发掘情况看,陪葬墓规格太低,又有兵器出土,不可能是王后或王妃。
有专家推测是曹操长子曹昂的纪念性墓葬。史料记载,曹昂随曹操南征张绣,混战之中,曹昂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并为其断后。曹操乘马脱险,曹昂则死于乱军之中。
专家推测说,曹操一直很怀念为他战死的曹昂,为了纪念他,曹操在自己墓旁规划了曹昂墓葬。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支持。
二号曹操墓中曾出土两具女性遗骨。有专家认为其中的老年女性应为与曹操同穴合葬的卞王后。也有专家撰文指出,她是卞王后之前的正夫人——丁夫人。文献记载表明,曹操死前极其思念丁夫人和由她抚养长大的曹昂。
记者:一号墓无所收获对证明二号墓是曹操墓有无影响?
孙新民:不影响。
记者:一号墓和二号墓的区别有多大?
孙新民:二号墓被称为甲字型墓,一个墓道六个墓室;一号墓呈刀型,墓道偏于一侧,墓室偏于西边,规模较小。
记者:对破损文物的修复进展如何?
孙新民:进展顺利。一些陶器的拼对和粘贴,包括画像石的拼对。
疑问六:曹操是薄葬代表?
记者:曹操是不是薄葬最典型的代表?
潘伟斌:过去咱们对曹操认识不太多,比如三国演义对曹操本人描述的不是真实的写照。我们发掘以后,对曹操本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比如说曹操确确实实实行了薄葬制,过去很多皇帝实行了厚葬,但曹操薄葬很彻底,是薄葬最典型的代表。
另外曹操很信守诺言,比如他要求勿葬金银珍宝,墓里面果然没有;出土的陶器全都是冥器,如灰陶、素面陶等。这说明曹操是言行一致的人。
安阳拟先建曹操博物馆 再建曹魏文化遗址公园
“对曹操高陵的规划,我们有两个方案。”昨天上午,在新闻发布会上,安阳市政府市长助理陈中武说,两个方案中,又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
所谓近期规划,就是要在曹操高陵二号墓和一号墓的基础上,建设一个高陵遗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内主要展示曹操高陵、高陵内出土文物及曹操的生平历史。远期也有一个规划,叫做曹魏文化或叫做三国文化遗址公园。曹操高陵周边还有很多的墓葬群,发掘到一定数量之后,才能把曹魏文化或三国文化的遗址公园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曹操生在安徽亳州、建功许昌、葬在邺下。三地如何联手做好曹魏及三国的文化宣传?”昨天,在安阳市曹操高陵新闻发布会上,当一名来自许昌的记者提出该问题时。安阳市市长助理陈中武笑了:“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做了。三市已签订协议,共同开辟三国文化旅游线路,宣传三国文化。”
首席记者 张志立 实习生 贾裕 文图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