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类节目不能再“饮鸩止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相亲类节目不能再“饮鸩止渴”
2010年06月11日 17:38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两份文件,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本报今日报道)

  相亲类节目已经成为嘉宾表现媚俗的平台,已经沦为个人炒作的载体时,这样的节目基本上与诚意和爱情无关了。虽然,谁都不能否认爱情离不开物质的基础,金钱也没有原罪;虽然,谁都不会否认爱情也可以而且必须作出选择,也难免会带有伤害。但是,爱情毕竟不是赤裸裸的讽刺,毕竟不是对金钱近乎饥渴的渴求。如果是这样,爱情就不再是感情,而是可以购买的服务。而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也是不可能真正去爱人的。

  所以,虽然相亲类节目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很多卫视频道好像忽然之间找到了做节目的捷径,领悟到了做节目的规律,纷纷上马了类似节目,但是这些节目到底质量如何,影响如何?收视率是个好东西,但是收视率也可能成为一种“毒药”,它会让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丧失应有的职业操守,丧失应有的专业素养,甚至因为收视率的麻醉产生一种错觉——做节目原来这么简单,只要敢于制作话题,只要敢于刺激社会的公序良俗与主流观念。当相亲类节目让人们瞠目结舌,不知今夕何夕时,这样的节目无疑应该考虑一下:什么是绿色收视率?

  其实,相亲类节目之俗不仅在于嘉宾。一方面,嘉宾之俗是个体,一个再俗的嘉宾也只能在一期,几期节目中制作话题,其观点可能在整体嘉宾的正常表现中,显出突兀与单薄;另一方面,嘉宾是节目组选定的,嘉宾的表现有一个录制剪辑的过程,如果一个嘉宾的话语不适合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节目组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的把关,将不堪入公众之耳的内容过滤掉。更有甚者,所谓的语出惊人,所谓的话题都是节目组策划、包装、引导、设计出来的,此时节目组才是媚俗嘉宾背后的推手。相亲类节目的火爆,很大的原因在于节目的制作者饮低俗之鸩,止收视率之渴。

  一个人媚俗一些,问题不大,别人也难以说些什么。但一档节目媚俗就显得有些问题了,这个问题还不是小问题。首先,应该明白电视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尽管,随着节目的通俗化,人们已经把电视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但是电视节目在认知与引导方面的功能还是客观存在的:电视节目在构建一个拟态环境,人们通过这个模拟的环境去看世界,看社会,看生活;电视节目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源,人们还是愿意相信电视节目上的内容是真实的,可信的,流行的。直接一点说,电视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建立价值体系的一个参照系。

  既然,电视的社会功能如此重要,媒体人在制作节目时就应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对于电视人来说,一档节目不能不追求收视率,也不能只追求收视率,不能不关注传播的效果,也不能不关注传播的意义。虽然,大众传媒的产品有其信息属性,商品属性,但是别忘记大众传媒的产品也是文化产品,也在直接影响着人,培养着人。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渗透性的。因此,即使广电总局的通知可能造成相亲类节目看点的失去,但是从社会效益角度看,无疑是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乾羽(江苏教师)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