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文章:歌声中的欧洲色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歌声中的欧洲色彩
2010年06月11日 14: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歌声中的欧洲色彩

  我真想跟国内选秀比赛中那些喜欢“耍怪”的选手、喜欢“作怪”的公司、喜欢“捧怪”的媒体和喜欢“看怪”的观众大喝一句:别再糟蹋人糟蹋音乐了!

  文/余泽民

  5月,欧洲的电视迷们沉浸在歌声的海洋里,无论是上海的世博会还是世界杯的热身赛,都分散不了他们兴奋的焦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办的第55届欧洲电视歌曲大赛。

  欧洲电视歌曲大赛自从1956年首次在瑞士举办之后,再未间断,如今已超过半个世纪,最多的时候曾有43个国家参赛;近些年由于互联网的转播,观众遍布上百个国家,歌迷近两亿,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选秀运动”,至今感召力不俗的ABBA乐队和席琳·狄翁,都是从这里唱出来的。

  每次比赛,都有人欢笑有人愁。今年,摩纳哥、捷克因连年败北而丧失了参赛的兴趣,格鲁吉亚则因与俄罗斯的战争加上送选歌曲不合规范而退出,继而重返赛场,奥地利、意大利抱怨比赛计分制不合理而拒绝参加⋯⋯匈牙利国家电视台则因囊中羞涩,没能选送歌手参加比赛,匈牙利人也因此丧失投票资格。幸好覆盖中欧大部分地区的多瑙电视台做了现场转播,使我可以坐在布达佩斯家中的电视机前饱耳福眼福,听不同语言的歌唱,看不同民族的面孔,在每场比赛宣布入选名单时,跟左邻右舍们一起紧张,一起兴奋,一起鼓劲,一起惋惜,并在绕梁的余音里失神冥思。决赛那天,我在巴拉顿湖度周末,整晚没出客房半步,和朋友们抱成一团守在荧屏前。

  与落选几次就沉不住气的国家相比,德国人表现出本民族的自信和韧性。今年,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在承受了29年挫折之后,终于再次夺下明年歌赛的主办权!而为德国人赢得这份自豪的,是19岁的女中学生——莱娜!在女孩的家乡汉诺威,上万观众聚在广场上观看实况转播,热情度绝不亚于赢了一场世界杯!

  莱娜来自一个并不幸福的单亲家庭,喜欢跳芭蕾和爵士舞,她用一曲《卫星》真为德国放了一颗卫星!就在半年前,莱娜参加国内选拔赛时还是个初试啼声的灰姑娘。当她得知自己单曲的销售和下载量超过30万时,简直受宠若惊。说老实话,莱娜的嗓音并不能说出色得让人晕厥,但她的甜美悦耳、活泼淘气、毫不造作的纯美要比麦当娜、小甜甜更打动人,这样清新的空气令人毫无设防,心扉洞开。我真想跟国内选秀比赛中那些喜欢“耍怪”的选手、喜欢“作怪”的公司、喜欢“捧怪”的媒体和喜欢“看怪”的观众大喝一句:别再糟蹋人糟蹋音乐了!

  平时我并不爱看选秀节目,就因为讨厌选手的作秀、幕后的操纵和无聊的炒作,但欧洲歌曲大赛是一个例外。我爱看它,恰恰因为它将我最讨厌的东西削减到了最低。由于歌手们面对的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视角的跨国观众,所以让那些只能取宠于特定人群的造作者丧失了市场。由于观众是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民主投票,所以杜绝了竞选背后的商业操纵,即使身陷内乱的塞尔维亚,即使与欧盟持有政治分歧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即使因为横跨欧亚大陆、信奉伊斯兰而非天主教、“欧洲身份”常受质疑的土耳其,也都曾通过竞争一举夺冠,并获得过主办权。由于每位歌手都先通过了国内的选拔,所以他们代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国家,因而媒体的态度与其说炒作,不如说宣传,宣传大欧洲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今年参赛的选手里,我还喜欢一位80后的以色列歌手哈莱尔·斯卡特,他用希伯来语演唱的《话语》直抵我心,那阳光的形象、含羞的微笑、憧憬的眼神、磁性的嗓音和犹太哭歌的曲调糅在一起,至少让我的眼睛湿润了。尽管我听不懂希伯来语歌词,但能够感受到一个古老民族的希望之心。我觉得,哈莱尔的歌声是对犹太教的最好注释:犹太人不像天主教徒那样因为相信耶稣已来过人间而充满追悔,并被启示录的末日预言所折磨,犹太人经历了苦难也接受了苦难,他们始终在苦难中充满希望地等待救世主——弥赛亚的到来。一个忏悔过去,一个期待未来,或许这正是犹太民族顽强生存的精神秘诀。

  以色列虽然不在欧洲大陆,但凭着“欧洲广播联盟成员”的身份连年参赛,虽未夺魁,但表现不俗。话说回来,以色列参赛的目的不仅在于参赛,更在于表现它与欧洲历史文化的密切渊源。就跟一心加入欧盟的土耳其一样,试图借助自己选手的表现,树立对欧洲文明的接受和亲近。土耳其曾经赢得2004年的主办权,今年来自土耳其的maNga乐队的排名,仅在莱娜之后。

  按规定,投票者不能投本国选手的票,从而避免了大国优势,保证选票的国际化民主。所以不难理解,阿塞拜疆、拉脱维亚、格鲁吉亚这样的小国选手也能凭借实力跻身决赛,体现了欧洲人推崇的民主文明。还有一点更让我欣赏:大赛对歌词的语言没有要求,不仅大语种与小语种平等相处,比利时选手还曾别出心裁地用过并不存在的虚构语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歌手使用哪种语言,“爱”是歌词中最常用的词汇。 ★

  (作者为小说家、翻译家,现居布达佩斯)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