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2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前夕,北京市急需保护的两个非遗项目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徒。据了解,目前不少非遗项目因技艺后继乏人、代表性传承人年岁已高等各种原因,传承状况令人担忧
两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之困
“现在的孩子起点比我们当年做学徒时高出很多,全部是大专甚至本科学历,都有相当的美术基础。如果真有志于牙雕事业,相信上手会很快,咱这一行就不愁继承了。”6月2日,在北京象牙雕刻厂举行的公开招徒考试现场,看过考生的作品后,作为考官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柴慈继感叹道。这是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首次试点面向社会公开招徒,5名考生入围参加了考试。
除了象牙雕刻技艺,首批面向社会招募徒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雕漆技艺。在此前后脚,雕漆技艺项目也在其传承人中国工美大师文乾刚主持下,进行了招徒考试。此次招募的学员将在6月12日文化遗产日当天举行拜师仪式。
记者从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共有216个项目,其中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这些项目中有些因传承单位经济效益不佳、技艺后继乏人、代表性传承人年岁较大,传承状况令人担忧。为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鼓励并协助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社会尤其是大专院校公开招募学徒,并将根据情况给予传承单位一定资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尽快出台扶持办法,为急需保护项目的传承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从式微开始走向复苏
牙雕、雕漆同属于“燕京八绝”。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玉器、珐琅、宫灯、壁画、绒绢纸花、面人、内画壶等23种。而在这众多的艺术品种当中,玉器、景泰蓝、牙雕、雕漆是典型的“宫廷工艺”,被称作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它们与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宫绣一起,被誉为“燕京八绝”,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长期以来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北京工艺美术的一张最漂亮、最有历史渊源的“名片”。
上世纪90年代前,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一直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年产值达7亿到8亿元,年利税达到9000万元,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受出口受阻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燕京八绝”在内的传统工艺美术都面临急剧萎缩,工厂倒闭、效益下滑、人才断档、手艺失传、从业者收入低微,从事这项技艺的人也日渐减少。
“从1958年建厂起,北京的象牙雕刻工艺就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一个小劈人能值24辆自行车,出口创汇比首钢都不逊色。”牙雕厂生产经营部主管张淑兰告诉记者,牙雕作品还多次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
行业旺盛时的上世纪80年代,北京象牙雕刻厂拥有800多名工人,这种状况一种延续到90年代初,“1989年我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使象牙原料的进口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受当时政策的影响,产品也不能出口,而国内因为消费水平有限,大件的产品陷入了滞销的状态。从那时候起,企业开始陆续停止象牙生产,象牙雕刻工艺也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
从那时起的20年里,北京象牙雕刻厂依靠库存的原料以及出租厂房,勉强生存下来。而职工大部分被分流,数量从最兴盛的800人萎缩到20多人。直到2009年,北京象牙雕刻厂获得了20年来首次进料。张淑兰介绍,“这次进料由多个企业联手,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牵头,在向国际组织多次申请获得通过后,才从南非、博茨瓦纳等五国合法拍得共50吨左右的象牙原料。”而与此同时,由于国内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精美的象牙雕刻作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雕漆行业有着与牙雕行业相似的命运。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我们北京雕漆厂最红火的年代,我们的产品主要是出口,那时候,出口的销量很大,日子比较好过。”雕漆技艺项目传承人文乾刚告诉记者:“50年代,我们的企业职工有800人,80年代也有600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我们的产品不得不由出口转内销,然而,当时由于国内老百姓普遍不富裕,购买力有限,我们的产品一下子就卖不动了。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北京工艺美术都受到致命打击,陷入消退的境地。紧接城市的改革大潮又来了,由于我们的工厂位于城区,因此不得不面临被搬迁的命运……于是企业亏损、工厂倒闭、人员流失等问题便接踵而至。直到2005年之后,随着中国人的财富的增长,国内市场慢慢开始风生水起,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工艺美术行业渐渐开始复苏。”
文乾刚认为促使工艺美术行业整体的好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逐年深化,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这几年,非遗的概念持续地被广泛宣传,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价值,也让越来越多有能力购买的人产生了享受这些东西的欲望。我能亲身体会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产品的需求量最近7、8年在明显增长。”
“后继乏人的问题再不解决,这一行真要面临消亡危险”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这一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可以说是空白的15年,也是人才断档的15年。如今,随着行业的复兴,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紧迫起来。
从1989年到2009年,北京象牙雕刻厂已经20年没有招过工了。直到2009年企业重新进口了原料之后,谁来雕刻这些原料,谁来传承雕刻技艺的问题才突显出来。目前,企业中艺龄超30年以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4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张淑兰介绍说,“20年来,在原料极端罕缺的情况下,企业也保证这些工艺大师用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些大师们因长期不接触把工艺给忘了。”他们充分利用库存材料,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创作了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象牙雕刻技艺也就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传承了下来。
然而,这些大师们目前最长的已70多岁,最年轻也都快60岁了。而企业其他职工绝大多数也都在50岁以上。“我是1981年来厂里的,是厂里最后招收的一批职工,我们这一批人都快50岁了。我是做雕刻的,早可以退休了(搞牙雕需接触粉尘,可提前退休)。”张淑兰说:“因此目前,企业的形势是挺严峻的,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去年7月,象牙雕刻厂20年之后首次新招收了一批学员,共7人。雕刻厂主管人事的张洪源介绍:“因为20年没有招工,企业出现了断档,现在职工要么是50岁以上,要么是30岁以下。去年招的7名职工基本都是大专毕业,学雕塑的,动手能力还可以,然而,企业要想维持下去,只有这几个人是不够的。”
张洪源从事这行已38年。“过去象牙雕刻有30来个品种,而在我从业的这30多年里,我眼瞅着一些品种的传承断了。现在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保留和恢复10来个主要品种,包括仕女、花卉、罗汉,走兽、武将等。争取在我们手中,每个品种有一至两个能熟练掌握全部流程的操作人员。而要达到这样的规模,职工应有二三十人。”
这次向社会公开招徒便是他们又一次为这个行业的未来储备人才。
雕漆技艺的传承状况似乎比牙雕还严峻。曾经红火一时的北京雕漆厂如今早已名存实亡。10年前,工厂被迫改制停产,厂房被卖,员工回家,直到今天也没能恢复。虽然没有被正式注销,但实际上工厂已经消失了。
文乾刚是极少数坚守下来的人。工厂没了,他和两位同行成立了一个工作室,自己下海“扑腾”。
他们凑了60万,开始制作第一件作品——一扇雕漆屏风。当时他心里并没底:“市场接受我们便接着做,不接受就自己收藏了,好歹不至于让这门技艺失传了。”没想到,他们的作品还没完成,就被人订购走了。他的其他作品在市场上也反响很好。他逐渐感受到了这个潜在市场的巨大,也重新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春暖花开。那是2002年。
从那以后,文乾刚更加从容自信,创作了一批高难度、大体量的精品。2002年到2005年,他连续4年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的金奖。2006年,雕漆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文乾刚被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风艺术区的文乾刚的工作室共有16名职工。他们基本都是原北京雕漆厂退休职工。而文乾刚本人则已七十高龄,雕漆技艺如何传承下去的问题应该说已迫在眉睫。
“前年我有一个统计,北京以雕刻工艺为主的雕漆艺人一共只有30多人,从事所有工序的手工艺人加在一起也不过百余人。后继乏人的问题再不解决,这一行真要面临消亡的危险。”
非遗项目传承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
这次公开招徒,两个项目都开出了较苛刻的入门条件。“象牙雕刻”要求报名者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相关艺术课程学习经历(如雕塑)及实际操作基础。“雕漆”则要求报名者全日制统招本科学历,艺术类毕业生或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这与过去只要动手能力强,能简单画几笔就能来学徒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一环是带徒授艺。除了要求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如今,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养越来越被看重。
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宫廷绣花鞋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冠琴,自2006年至今带过十几个学生。“设计能力、刺绣技术、色彩功底都好的人没有。”除了技术上不过关,王冠琴最难过的还是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不是会做绣花鞋就能成为传承人,非遗传承的精粹在于传承文化。这需要对鞋履文化、中国历史和文学、各民族历代服饰等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否则,传的就不是文化遗产了。”
“过去的50年里,如果我们这个行业充满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那么这个行业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文乾刚说,过去的工艺美术是建立在低工资,廉价的劳动力上,价格便宜、成本低,艺术含量较小,做的东西非常粗糙,简单,停留在旅游品上,精品不多。“石头、木头+人工=外汇”,本来的定位不是在搞文化,所以高素质的人也不愿意进来。如今我们已将它当做文化艺术品对待,在这个新背景下一定会有新的审美观点、新的视觉要求、新的价值观,从而带来新的发展。因此,只有具有一定艺术知识水平、具有深厚人文修养的人才能做出精美的好东西来。
他坦承他的工作室目前还是继续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生产一批价格便宜、成本低的旅游工艺品;一方面则精心创作一批纯手工的具有唯一性和高文化附加值的艺术品,“‘手工+绝活+创意’,这才是传统手工技艺在适应现代化发展中的机会。”
今年2月1日,文乾刚在首都大酒店隆重举行收徒仪式,招收了他的第二个徒弟。高徒宋本蓉是我国招收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生,已师从文乾刚大师研习雕漆技艺两年。“我今年70岁了,希望招的两三个人,两三年后能成为雕漆业的骨干。而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必须要有高学历,没有这个是提升不起来的。”
4个月后,他再次公开招徒。“公告一公布,三天之内,就收到24份报名的简历。如今,考试已完,但还不断接到希望报名的电话。”而象牙雕刻厂则收到简历40余份,数量之多超过预计。“说明这个行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看好。”
朱奕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