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跣张丽军邓伟志三教授说《非诚勿扰》节目——
故意说出格的话就是低级趣味
江苏卫视打造的《非诚勿扰》是眼下最时髦的相亲真人秀节目,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该节目已跃居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很多观众都能够忍受长达8分钟的插播广告不调台,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非诚勿扰》。不过,国际在线网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095人表示“喜欢看”,而3941人选择“看过,没意思,不会再看”,网友对该节目的态度两面倒:喜欢与不喜欢几乎各占一半。那么,专家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一档相亲节目何以吸引局内局外人高度关注? 《非诚勿扰》引发了哪些有关电视娱乐与社会文化的思考呢?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张跣、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丽军和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邓伟志。
专家观点一
重心不在相亲而在真实交流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丽军:情感与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诚勿扰》触及到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这个话题,并且为人们真实表达爱情观、婚姻观乃至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平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地方台都有相亲类节目,为什么都没有《非诚勿扰》这么火?我认为,《非诚勿扰》的重心不在于“相亲”本身,而在于通过这样一个电视传媒平台,让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思想情感、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参与节目的嘉宾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样缺少这种交流平台。我认为,这是《非诚勿扰》节目收视率高的主要原因。
《非诚勿扰》的节目样式也很新颖,一位男嘉宾与24位女嘉宾对垒,主持人与色彩性格专家亦庄亦谐的评点都是同类节目所不具备的特点。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嘉宾、专家、主持人之间的对话,常常呈现出一种观念碰撞、思想交锋的态势。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一档相亲类节目中相交织,并引发思考是不多见的。
至于说该节目是否调侃过度,我认为《非诚勿扰》的调侃都在受众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以往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缺乏幽默感,其实娱乐调侃的幅度不妨大一些,根本无伤大雅,不必苛责,因为我们的观众接受度在提升,并且心中有尺度。《非诚勿扰》主持人、嘉宾之间的调侃都是善意的,能够让参与者与电视观众获得轻松愉快。大众在获得娱乐的同时,也获得了交流与思考的空间,这样不是很好吗?
当然,参与节目的嘉宾中,想借助该节目找到另一半者大有人在,但大多数嘉宾还是把《非诚勿扰》当成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希望通过节目炒红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与机会,并且已经出现了成功者。我看到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我不相信这个舞台上牵手走下去的人,就真的会成为男女朋友,更不相信这个舞台上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真爱,并走入婚姻殿堂,但仅仅是这个相亲的过程,就能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悲愤的、喜悦的、可爱的、感动的、无语的……但是这些情感或者说感受,不正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吗?因此说,《非诚勿扰》不仅仅是一个娱乐节目,也不只是一个相亲舞台,而是一个人生的大舞台。 ”
当然,《非诚勿扰》也有其局限性。目前,观众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一成不变的主持人出场方式,一成不变的色彩性格专家,让节目已经到一个临界值。 《非诚勿扰》不求新求变,就难以在电视节目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去。我想通过《辽宁日报》给《非诚勿扰》提几个建议。比如:我发现参与节目的嘉宾缺少农村朋友,《非诚勿扰》对于嘉宾的选择是否可以更宽泛一些?节目中总是一位专家进行分析评述,是否可以吸纳更多的相关专家参与节目?无论怎样娱乐,电视节目的引导功能都不能缺失,《非诚勿扰》是否可以拓展节目的内涵?是否可以引入古今中外有关爱情婚姻的案例进行分析?
专家观点二
这个节目的寿命大约还有一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张跣:与传统电视节目相比,《非诚勿扰》在节目理念与形式上有很大创新。 《非诚勿扰》具有很强的话题性、故事性,这是吸引观众、收视率高的主要原因。 《非诚勿扰》的节目形式前所未有,虚构了一个以女性为主导的话语空间,整个节目以女性为主导。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位男嘉宾要面对24位女嘉宾的评判与选择,直至结尾,男嘉宾才有机会行使一定的选择权。以往的征婚节目是一对一,男嘉宾人数与女嘉宾人数相同,《非诚勿扰》却不是这样,1对24形成错位,这样就有故事性,有戏剧性了,就连主持人的光头造型都挺有戏剧性的。我觉得,《非诚勿扰》很像情景剧,女嘉宾是主演,男嘉宾属于友情客串,从节目伊始便设置了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
《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不可能出现在10年前或者20年前,因为《非诚勿扰》具有明显的“80后”特征,即关心自我,善于直抒胸臆等等。 《非诚勿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80后”群体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
我发现,《非诚勿扰》选择的24位女嘉宾绝不是随意选择的,她们代表了24种价值观,其中大部分为非主流价值观。有人质疑,这是否会误导观众?我认为,不必过度警惕,反而应该感谢这个节目,把我们以前羞于启齿或者只能私下嘀咕的观点想法,拿到台面上来说。这种思想与观念的真实表达与激烈碰撞,有利于思考、交锋与争鸣,只能使丑的更丑,美的更美。千万不要低估观众的价值判断。
不过,《非诚勿扰》探讨的问题趋于表面化,很难深入到精神层面。娱乐节目终究无法承担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游戏化的探讨方式其主要功能依然是娱乐,甚至有恶俗的内容。电视节目娱乐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把所有东西都拿来娱乐,不能趋媚。我认为,《非诚勿扰》的娱乐资源是有限的,当有一天《非诚勿扰》不能为观众带来新刺激与新思索,那么这个节目就会寿终正寝。我估计,《非诚勿扰》大约还有一年的寿命。
专家观点三
有些话完全可以在台下说
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邓伟志:《非诚勿扰》这类电视相亲节目的出现,是社会流动的表现。一见钟情的事情,在社会上是有的,小说里也有,但仅仅靠电视上几分钟的观察是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电视相亲只能提供机遇,它不是过程,更不是结果。就像现在有一些人会闪婚,可是闪婚之后又会怎样呢?了解一个人要多层面、多角度观察,更重要的是长远的未来。我自己并不排斥通过电视相亲这种交流方式去结识朋友,但是从《非诚勿扰》这类节目来看,它的娱乐性更凸显,真正配对的成功率是极低的。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化,这说明人们更喜欢参与到社会化活动中,这种节目的收视率高,是社会化的要求。
国外媒体也对中国现在收视率最高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有很多评论,《今日美国报》网站5月17日就发表了题为 《中国人被电视相亲征服了》的文章,探讨中国人的婚恋观念。对于拜金女马诺的表现,老外表示:“这个女孩很诚实,但也很浮浅。 ”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与国之间有着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不欣赏的是一些嘉宾在荧屏上的言论和措辞,我认为有些话,你完全可以在台下,在私底下去说,没必要在荧屏上故意说一些出格的话语,而且是在明知会被放大的情况下。甚至有一些男女嘉宾还在节目中出现对骂的情节,有的女嘉宾对男嘉宾的评论带有人身攻击的字眼,我认为如果这些东西还保留在节目中,非常低级趣味。
我们做事都会追求善始善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是挺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将事情推到过分、极端之后就会物极必反。现在我们往往缺乏对事物一种辩证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当这个节目走红之时,就要想到它走下坡路的时候,一味地炒、炒、炒,不总结经验,对这个节目的发展不是好事。
至于电视相亲节目中出现的男女嘉宾是否真为寻找另一半而来到台上,甚至有一些女嘉宾在参加完《非诚勿扰》之后,身价倍增,在参加其他活动时都要收取不菲的出场费,我认为,不排除一些来参加节目的嘉宾怀有不同的目的,并非为相亲而来,更多的是为自己扬名。但是我个人觉得把自己一生的幸福都可以赌上,通过寻找个人幸福这种方式去达到自己其他的一些目的,这样的付出是不是太高昂了?
□本报记者/王臻青/肖 杨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