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朋友毛子水:撰写感人至深的墓志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胡适的朋友毛子水:撰写感人至深的墓志铭
2010年06月07日 10:4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毛子水与朋友胡适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近年来,我一直把“胡适和他的朋友们”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写了一些文章;但由于缺乏资料,始终没有涉及毛子水先生,为此留下不小的遗憾。其实,在胡适的朋友中,毛子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早在五四时期,他就是胡适的学生,并与罗家伦、傅斯年等人一同创办了《新潮》杂志,成为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胡适在美国立下“遗嘱”,指定他与哈佛大学教授杨联升为“遗嘱”执行人;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后,他又为胡适写了感人至深的墓志铭……

  去年5月初,我与傅国涌、邵建应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邀请,参加了“胡适与近代中国的追寻——纪念‘五四’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到达台北的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去中央研究院对面的胡适公园里拜谒了胡适墓。胡适墓坐落在公园的小坡上,当我们进入公园,爬上山坡,来到胡适墓地的时候,首先看到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斜放在通往墓冢的石阶上。墓碑上面镌刻着毛子水所写的墓志铭: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

  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

  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默默地吟颂这篇碑文,不仅使我对胡适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认同,还为我解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上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要对胡适及其思想进行全面批判?为什么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胡适及其思想又会回归大陆,并受到大家的喜爱?

  其实,在1962年胡适去世以后,毛子水还写过许多纪念文章,其中有一篇《胡适之先生给我们的遗产》也非常感人。前不久傅国涌到北京讲学,为我复印了一些毛子水的资料,其中就有这篇文章。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胡先生留给家族的遗产,前几天一家报纸有一个报告,说是美金一百三十五元一角。这不见得是一个可靠的消息。据我所知道的而言,胡先生固然不是一个积钱以遗子孙的人,但亦不是一个不顾虑到身后家计的人。他生平正直、廉洁,明若丹青;所以这个遗产有多少,我们尽可不必讨论。

  紧接着毛子水将笔锋一转,谈到胡适为我们留下的另一种遗产——“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说:如果说富翁捐款办一所大学可以帮助许多贫困学生的话,那么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则可以惠及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具体说来,这种贡献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不但对国民教育大有好处,而且还使我们的文学有了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精神。

  第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治学道路。

  第三,胡适介绍的实验主义教人要懂得怀疑,不要盲目迷信现成答案。

  第四,胡适提倡的“社会不朽论”,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明白自己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责任。

  第五,胡适提倡的理性,是指无论讨论或处理什么事情,都要依据事实或证据才能作决定。

  第六,胡适崇尚民主,是因为“民主是人类在政治上最进步的方式”;胡适崇尚自由,是因为“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民主和自由是人类幸福的源泉,我们建立国家,就是为了实行民主、拥护自由、增进人民的幸福。

  既然胡适留下如此丰富的遗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很好地继承并利用这笔遗产呢?这也是文章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毛先生认为,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是无价的,也是无形的,所以要继承并利用这样一笔遗产,当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能够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了解胡适,特别是要了解他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他举例说:比如胡适倡导民主和自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民主和自由不但是政治的最高成就,也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知识道德的最佳表现。所以,尽管民主和自由是胡适的最大理想,但如果一时不能实现,他也从来不灰心失望。“因为他知道凡是人世间好的东西,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的”。也就是说,好的东西需要大家以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当然,这种争取,只能依靠和平的、说服的方法,而决不能凭借各种各样的暴力。

  写到这里,毛子水强调说:我希望不仅是爱好自由民主的人士要懂得这个意思,更希望掌握政治权力的人也能够懂得这个意思。显而易见,毛子水强调的这个意思,也是胡适的希望。

  智效民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