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江湖”全揭秘:曹操墓被视为“废坑”(6)——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盗墓江湖”全揭秘:曹操墓被视为“废坑”(6)
2010年06月05日 19:38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产业链

  “我想,‘鉴宝’类节目给了观众一个误导,那就是——这个东西太值钱了,如果我没有怎么办?盗墓!”

  施振宝说,文物到手后,盗墓者会尽快找到安全稳妥又出手大方的买家。将文物走私出境,是他们最常用的做法。

  这条产业链究竟快捷到什么程度呢?

  邹城市文物旅游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孙志强说,盗出的好东西一小时就能出手;三天时间可以通过二次倒手出境;如果是一条龙不倒手的话,两天到达境外。文物出境的路是畅通的,一条通过广州、深圳海关;另一条是先将出土文物会集到河南、陕西、甘肃几个内陆文物集散地,之后取道香港、台湾再次集散,运往世界各地。出关的办法很多,有个人夹带、快件邮运、集装箱夹藏,大批量多品种走私时,还贴上“出口艺术品”、“展览品”标签掩人耳目。

  邹城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邵泽水说,原先文物从古墓中盗出后,要等待“识货者”——这是一个漫长并偶然的过程。而现在,文物一出土,便肯定意味着它有了买主,交易迅速完成。

  “与过去相比,盗墓已完全产业化。”邵泽水忧心忡忡地说。

  据一些报道称,当前,全球文物收藏量达万件以上的文物商,有3000人左右。这些不同国籍的大老板,控制着一个复杂而严密的文物交易网络。从各个国家盗掘出的地下文物,经过四五次倒手,最终到达他们手上。此时,这些出自古墓的文物,已不再带有任何“危险信号”,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炒作、拍卖,并最终被顶级藏家收藏。

  而地下文物在进入合法化商业渠道之前,都有过一段长达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旅行生活。这种旅行不仅只是出入海关、二次集散,还包括在形形色色的大小老板们之间的周游。张大军说,这用行话来说就是“倒手”。

  孙志强表示,“倒手”是文物商贩们大变魔术、规避法律风险的法宝。在盗墓产业链上,风险最大的是基层盗墓群体,其次是最接近盗墓者的初级市场老板,因为他们离犯罪现场和犯罪证据最为接近。无论是在盗掘还是运输途中案件被侦破,公安人员顺藤摸瓜时,证据链条上最先锁住的就是这部分人。因此,只有通过频繁的倒手,才能抹去地下文物身上所携带的犯罪印记。

  “一个盗墓贼,花费三天工夫,把这里最常见的一个汉俑从50米深的地下搬运到地表面来,他十年的生计就有着落了。”杜廷永说。

  不过,令一些大老板伤神的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盗掘速度带来的文物价格贬值。由于出土的“东西”太多太快,一些文物贬值相当惊人。“一件汉阳陵的裸体陶俑,国内原来可以卖到15万元,如今两三百元就搞定了,境外价格也由原来的几十万美元跌落到六七百美元。”张大军说。

  时下,我国出现了一股全民淘宝、全民收藏的热潮,一些主流媒体大张旗鼓地推出“鉴宝”、“收藏”节目。也有专家认为,媒体在引导民众的文物收藏观念和认识方面,起了误导作用。明清文物传世的很多,人们在地摊上、古玩店里是可以找到民间流传下来的真品。然而,明清之前的文物是很难流传下来的。

  “我们在‘鉴宝’类节目里,包括市面上,怎么见到了那么多明清之前的文物?这些文物从哪来的?如果不是盗墓而来的,又如何解释?”孙志强说。

  “我想,‘鉴宝’类节目给了观众一个误导,那就是——这个东西太值钱了,如果我没有怎么办?盗墓!唉……”话至此,孙志强长叹一口气,道出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无奈。(张大军为化名)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