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沈讲解交响乐——
呼吁公共场所禁放垃圾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5月末来沈举办了讲座,他讲的《走进音乐的世界》引人入胜,令现场听众对音乐产生了重新认识。讲座结束,周海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不仅谈了音乐要不要懂的问题和当下人的感受能力的丢失,还谈到了公共场所的垃圾音响。
丢失的不仅是音乐感受力
在演出市场,交响音乐会相比其他演出形式,还是门庭冷落。 “听不懂”将大批人推出了音乐艺术的大门外。对此,周海宏说,他们做过一个调查,是在北京6所“211工程”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的对比调查。这个调查有一个题目叫做: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原因是什么?结果发现在众多原因当中,“听不懂”和“不知道音乐要表现的是什么”占了主要的比例。周海宏称,其实,音乐并不需要听懂。音乐理解无需正确,体验重于理解,只要觉得好听、舒服,或音乐中有你的内心感受,这才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他说,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享受音乐的美,别管懂不懂这回事。没有听不懂的音乐,只要常听音乐,审美能力就自然提高了,高雅音乐听累了、听烦了,回过头来就会找到感觉。最重要的是音乐只要欣赏就是了,无需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也就是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采访中,周海宏还从音乐的感受能力的丢失,谈到当下人们对生活感受能力的丢失。他说,人身上所有的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才会发展的,我们的头脑因为思维而敏锐,我们的肌肉因为劳作锻炼而强健,我们的感觉也因为感受而敏感,如果从小不重视一个人感受能力的发展,就会使他的一生枯燥乏味。他说,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人,他有好工作、有高工资、有车、有房,总之,生活当中该有的基本都有了,但是你看他每天的生活,他对什么都没兴趣。下班就在家里待着,你让他听音乐,听不懂;看电影,他认为都是瞎编的;旅游去,太累了;吃饭,腻透了。他说他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幸福感?因为他没有感觉,是麻木。所以我们说,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一个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获得幸福条件的能力,还要有体验幸福的能力。就如同对音乐,你不去感受能有幸福感吗?
周海宏直言,当下我们不但丢失了大人的感受能力,还弄丢了孩子的感受能力。他说,他每年秋天都去北京的香山植物园看看,香山植物园的金秋特别漂亮,但他经常能在那儿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学校都带着孩子们去郊游,在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当中不看景、不玩,一人拿个小本本,趴在那里抄树名,为了写作文。家长高兴,老师也高兴,看咱这孩子旅游也不耽误学习,这将来得多有出息!但当我们要求孩子凡是跟学习没关系的事情一律不准做时,有没有意识到孩子失去了什么?我们是在剥夺孩子感受能力的发展机会。
城市音响应纳入城管范围
周海宏呼吁,禁止在公共场所放垃圾音乐,应该把城市的音响纳入城管范围内。有时在报纸上看到噪音扰民的投诉,其实是垃圾音响扰民。
他说,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影响情绪影响人的行为。有些人愿意在公共场合放垃圾音响,在北京西单贸易中心、中关村,深圳华强北……都有这种现象发生,那么拥挤、那么嘈杂的环境,每个店都放不同的音乐,哐哐哐的,能不让人心烦吗?还有理发店,一进理发店就听到轰隆隆的音响声,能不能听点儿柔和的音乐,他们说干了一天活郁闷得很,想振奋振奋精神,那音乐根本就不是为顾客放的。但有的地方需要音乐,却没有。什么地方需要音乐?他觉得地下通道最需要,医院也需要音乐。关键是听什么样的音乐,嫌吵是听错了音乐,音乐应该与一个人的心情同行。
有一个音乐美学家说过一句比较经典的话:“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 ”
周海宏说,在繁杂和喧嚣的社会生活当中,人类需要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音乐正是这样一种艺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音乐一样给人如此自由、如此广阔、如此自我的精神活动。
谈到听交响音乐会的礼仪时,周海宏建议观众,第一,绝对不能出声;第二,不该鼓掌的时候别鼓掌;第三,该鼓掌的时候要热烈地鼓掌,还可以跺脚;第四,在观众席的灯光亮起来之后才可以起身离开;最后一个就是穿的要得体。
□本报记者/杨 竞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