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近日中国曲艺牡丹奖想把表演奖颁给小沈阳,甚至派出评委帮小沈阳修改作品,乃至于有人说,“哪有评卷老师发现了错误,和考生一起涂改答案,再像模像样地重新评卷的事呢?”半月前舆论还为小沈阳的参评资格争论不休,可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小沈阳其实离“曲艺表演艺术家”的称号并不遥远。
近年来,一些文化奖项“傍”名人之风日益盛行,比如文学类颁给热播剧原作者,声乐类颁给超女快男,曲艺类颁给娱乐红星等。倒不是这些奖项不能颁给名人,问题是这些奖项一味“傍”名人,看中的只是其知名度和“轰动效应”,至于评奖标准,则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于还可以“因人设奖”。因而,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个写手成了大作家,某个超女成了歌唱家,某个娱乐红星成了曲艺家。有些名人甚至成了获奖专业户,频频转场于各大奖项的颁奖台,春风得意,而那个本不为大众所关注的文化奖项自然也成为热点。
文化类奖项为何热衷于“傍”名人?无外乎这两个原因:一为“名”,一些文化奖项“曲高和寡”,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娱乐化时代,很难受到大众的关注,“傍”上名人,自然广受瞩目;二为“利”,拉上名人制造话题,便于媒体炒作,吸引大众眼球,为拉赞助、拉广告赚足人气,从而赢得现实的经济利益。
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文化奖项,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担当,参评作品质量应该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需要评奖者“耐得住寂寞”。如果为了眼前的关注度和蝇头小利,最终损失的是奖项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美誉度,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最终是得不偿失。等哪一天,大家都不理你了,那个时候,你“傍”谁去?
贾梦雨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