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敬老崇文二三事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邓小平,作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一代伟人,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敬老崇文的典范。
主持设立省市文史馆
1952年8月1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一如既往地忙碌着。他的心里揣着当天的一项重要任务——向毛泽东主席报送政务院刚刚制定的一项决定草案——在各省市设立文史研究馆。8月18日,毛泽东在决定草案上批示:“刘(刘少奇)阅,退邓办。同意这个决定。……某些省市无设立此项机构之需要者,亦不必设立。”
就在一年以前,1951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在北海公园静心斋正式成立。中央文史研究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直接关怀下建立的。当时参与并出席该馆成立大会的有中国共产党内被人们称为“五老”中的三人,他们是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董老——董必武、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的林老——林伯渠和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吴老——吴玉章。应聘馆员们神采奕奕,人人心中都涌动着一股还童之喜,体味着中国共产党敬老崇文的德善之举。一年后,邓小平调政务院工作。1952年9月5日,邓小平代总理,主持政务院第149次政务会议,讨论在全国设置文史研究馆的问题。屈武副秘书长在会上报告了文件的起草经过和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必要性。他说,去年7月遵照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在政务院的领导下设立了文史研究馆,对老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好。最近,根据邓代总理的指示起草了这个决定,并经政务委员传阅,现提到政务院会议讨论。邵力子、郭沫若委员对文字作了些修改,邓小平代总理作了重要指示:这个决定不准备公布。馆员的标准也很难统一,文化高的地区,馆员条件就高,文化低的地区,馆员条件就低。我看,规定的各地区的名额,就是馆员的标准。章乃器委员提出,有人有专长,雕刻很好,但不是文人,是否可以包括在内。小平同志说,也可以包括进去。最后,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
这样,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全国多个省市建立了文史研究馆,充分发扬“敬老崇文”的宗旨,在地方聘任众多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而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馆员的思想更是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为社会服务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文史研究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双猫结缘”画家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有一幅珍贵的《双猫图》。这幅画曾长期挂在邓小平的办公室内。图中,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中透亮。两只猫一前一后,缓缓前进。猫眼炯炯有神,可爱中包含着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画的上方,有一句遒劲有力的题辞:“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落款处写道:“小平同志雅正 海石老人陈莲涛敬赠”。
这位自号“海石老人”的画家,就是被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画这幅画的时候,他83岁。
陈莲涛老画家几乎终生与猫为伴。为了仔细观察猫的形态活动,他养了十几只品种各异的猫,时时捕捉猫的跳跃、嬉戏的动作,各种细节都不放过。创作时“成猫在胸”,可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猫的各种神态。时人品评,说陈莲涛笔下的猫形神兼备,有呼之欲出之势。陈毅、荣毅仁、梅兰芳、姜妙香等名家都欣赏他的猫画,争相收藏他的作品。
1984年,小平同志得知耄耋之年的“江南猫王”依然老骥伏枥、笔耕不辍,曾托人捎信向他致意。陈莲涛得知邓小平在百忙中还记着自己这样一名普通的老画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想回敬邓小平的一片心意,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最为擅长的猫画了。陈老画家细细思索,便想到何不将邓小平有名的“猫论”形成一幅丹青,岂不两全其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就在这幅画产生之前不久,薄一波曾问邓小平,对“黑猫白猫”这个说法现在怎么看?邓小平回答:“第一,我现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
这段历史与机缘,就凝结在老画家陈莲涛的笔下,倾泻而出,一幅《双猫图》一挥而就,且精湛传神。画中,猫具灵性,目光敏锐,活力充足,外柔内刚。小平同志自然也是备加爱惜。
“待继母如生母”
四川广安协兴镇牌坊村,这里是邓小平的故居。他少小离家老大归,等到他再回到四川的时候,父母双亲皆已亡故,故乡只有一位未曾见过面的继母和两个妹妹。邓小平将继母和两个妹妹都接到重庆,继母夏伯根就一直生活在他家中。一住就是半个世纪。
夏伯根只比邓小平大5岁,是船工的女儿。她幼年丧母,十几岁时出嫁,不久丈夫病逝,再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并生下邓家最小的孩子邓先群。1936年邓绍昌病故后,她就一直寡居在家。兵荒马乱的生活,磨练了夏伯根老人坚强的性格。她虽然不识字,但是一生的坎坷境遇,使她养成了深明大义、明理豁达的性格。当邓小平这位素未谋面的儿子派人来接她的时候,夏伯根只拿着随身的小包裹,就锁上门来到了重庆。
投桃报李,夏伯根老人不仅生活在邓家,成为重要的家庭成员,而且成了邓小平夫妇料理家务的好帮手,被儿女们誉为邓家的“特等功臣”。毛毛、飞飞和几个重孙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邓榕在《在江西的日子里》一文中说道:“‘文革’开始以后,她和我们几个孩子一起被扫地出门,从家里撵了出来。她毅然担起全家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重担。在那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她受尽了屈辱、歧视。但她坚强镇定,不畏艰难,成为我们几个孩子生活的中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夏伯根老人表现出过人的坚韧与明辨是非。她的女儿邓先群回忆说:“那个时候,有好多人划清界限,当时别人家吧,反正有好几家人都划清界限。我妈就跟我大嫂讲了: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们夫妻这么多年,你应该是了解他的,你可别犯糊涂哦!就跟我大嫂这么说。因为我大嫂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我大嫂就告诉她说,我是了解他的,您放心吧!不会的。”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夫人卓琳和夏伯根老人也一同前往。他们住在原来南昌步兵学校的“将军楼”的二层一隅。每天上午,邓小平、卓琳步行去工厂做工,夏伯根老人就在家里操持家务。他们相互体贴,相互照顾,相依为命,静静走过那段艰辛的岁月。直到老人的女儿生孩子,她赶去照顾,才短暂分离。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这一天走完了光辉的一生。当时,97岁高龄的夏伯根老人已患了老年痴呆症,但她却在冥冥之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先她而去的儿子表达了深深的眷恋。2001年春,夏伯根老人辞世,享年101岁。
周锟 李胜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