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握着张文秋的手说:“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邵华是在监狱和马背上的摇篮里长大的,在战争中一直没有机会上学。新中国刚成立,张文秋特别忙,顾不上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那时,邵华常随姐姐刘思齐和姐夫毛岸英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虽然国务缠身,工作很忙,但很关心儿子和儿媳的学习,每次见面都询问得很详细。这引起了小邵华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一次,邵华突然对毛泽东说:“毛伯伯,我也要上学!”
泽东转过身来,看着十多岁的邵华,认真地说:“孩子,你愿意学习,这很好嘛!这件事,我让秘书同志帮你办。”
邵华问:“真的吗?”
“孩子,你就放心吧,这件事很快会办好的。”
“谢谢您,毛伯伯!”邵华高兴地笑了。
几天后,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交给邵华一封介绍信,她就这样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毛岸英赴朝作战后,毛岸青来张家更勤了。他在音乐上很有天赋,每次来张家总要弹上几支曲子,有时兴致好,还会给大家唱一曲俄文版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张文秋努力履行着她对毛岸英的承诺。每次毛岸青来张家,她都要准备足够丰盛的饭菜招待他。毛岸青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就让他每星期把脏衣服、被单、枕套拿来,该洗的洗,该缝的缝,周一再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拿回去。临走时,张文秋会问毛岸青缺不缺钱花。因为毛岸青回国不久,有些国外的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改掉,开支难免会大些。对张文秋,他就像对自己的亲妈妈一样,从不见外,需要钱,他会大大方方地开口。张文秋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毛岸青在生活上舒服一些。家里的菜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三个女儿的衣服几乎没有新的,但毛岸青的零花钱却从没断过。
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传来,毛岸青一下子被击倒了。他们兄弟俩从小和妈妈一起坐牢,一起在上海街头流浪,一起赴苏,又一起回国,因此他们的手足之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人向毛泽东建议,把毛岸青送到苏联去治病,毕竟那里的医疗条件要好些。毛泽东同意了。当时,刘思齐正在苏联留学。她去疗养院看望毛岸青时,毛岸青要求她向父亲转达他想回国的愿望。回国后,毛岸青就被安排在大连治病疗养。
在大连疗养的毛岸青,给邵华的来信越来越频繁。渐渐地,字里行间多了一些温情。起初,邵华还以为是自己的敏感。直到有一天,那些爱慕的字明明白白地印在暗色的信笺上,邵华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大连气候宜人,风光旖旎。毛岸青和邵华的爱情之花,也在悄悄绽放。
作为父亲,毛泽东为了小儿子的终身大事又一次征询张文秋的意见。
张文秋说:“只要孩子们幸福,我没意见。”
毛泽东握着张文秋的手,笑着说:“你同意就太好了。从前,我们是老亲家。现在,我们是新亲家。老亲家加新亲家,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1960年6月,在毛泽东和张文秋的支持下,毛岸青与邵华在大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2002年7月11日,张文秋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享年99岁。《党史文苑》罗永常 周训典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