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等板砖?或期待如雨金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新《三国》等板砖?或期待如雨金砖
2010年05月24日 14:0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说历史系曾被批为没有什么用处的学科,但起码在影像生产方面,几千年的历史,终究还是为制作商们提供了一个足够巨大的资源仓库。

  所以讲史的翘楚《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文学之第一部长篇小说,并且被金圣叹评为第一才子书。老话讲,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所谓不看,正透露出其中的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历史或者讲史的题材,在信息过剩的今天,果然无法营造万人空巷、小偷停手的收视局面,但的确足以用来操纵眼球的注意力。

  由此,就不难理解,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能够大行其道,就不难理解耗资不菲的“三国”题材,会受到投资方的轮番耕作。如果不出逆料,新版《三国》的利益回报,绝对不会低于老版的《三国演义》。这就无怪美国《时代》周刊预测“未来10年10大趋势”时,要将 “电视拯救世界,电视仍将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特别是在全球贫困地区”,排列在第八位了。据说新版导演自称等着拍砖,这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谦逊,但也不妨看作是期待与眼球联动的如雨金砖。

  诚然,尽管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几乎都来自影视文本,但历史剧并没有肩负或者根本不堪担负普及正史的重任,它无非是拿历史做引子圈钱的题目。不过,以大众目前对历史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还不足以让我们对它秉持一种调侃的态度,因为长此以往,可能的后果,便会使得这种态度强化到让大众以为如此就是对待历史的正常态度。所以,作为从业的基本底线,既然是在拿历史说事,还是应该遵守一些职业操守,不方便为了某种看似商业操作实则卖弄噱头的低端利益,而对历史包括历史演义不够尊重,信手剪裁。

  譬如,凤仪亭的貂蝉,可以不必掣宝剑自刎而去碰碑,毕竟这个人物的存在与否都成问题;而董卓死后,暴尸于市,看尸军士以火置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的场面,不但于史有征,而且颇富观赏性,不知为何弃置不用。至于吕布居然被打理成“爱情傻瓜”,自然最是离谱。想来制作方是将言情剧里的白领情侣模式,移植拿来,营造一种美女英雄的桥段。只是他们忘记了两千年前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其实,即便是在讲史的文学话本里,吕布在女色方面,也不过是个沉耽其中的登徒之辈。而刘玄德亦有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当然,这种女人观,在现代人看来,自有其批判的空间,但那时的情况原本如此,如果后来人诠释或曰演绎得过于随意,就不再是那时的人物,起码不方便再打着史诗和古典名著的招展旗号。

  还有不能不说的曹操。必须承认,历史乃至文学对曹操评判或曰定位的多样性,使得他永远具有话题性。不过,不同于以往的所谓从学术抑或政治出发,新版的《三国》,只好是为了商业的考量。因而,所谓拥刘反曹或者相反,根本不是在讨论魏蜀孰为正统,而仅仅顺应于是否方便打造眼球经济的噱头。

  当然,即便从文艺角色而言,曹孟德的话题性,也足以为众多演艺人士提供宽阔的成就空间。但也许是成名演员往往不屑承认的可塑性方面的局限,新版《三国》里的曹操,终于还是一个乔致庸(电视剧《乔家大院》主人公)版的曹操。这种串行的错位感觉,自然有表演能力的问题,譬如茴香馅的包子吃多了,到哪儿都打一个味儿的嗝。除此之外,对角色理解把握的不肯用力,或许也不能不是一个原因。想想演员们也实在是难,在一个崇尚奔竞抢钱的氛围中,谁又屑于细嚼慢咽地从容揣摩呢。

  另一个需要提到的是台词。相比于老版,除了用都市泡沫剧的味道覆盖了前者的传统戏剧痕迹,更用所谓的生活调,替代了前者的舞台腔,浓郁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这自然是制作环境导致,也可以从正面理解为符合“生活”的实质。在一个语不雷人不罢休的时代,似乎理当如此,似乎不值一提,所以新版对白的够生活够市井够世俗,无非引来一片“穿越”的恶搞。不过,连过去的话本小说都对历史题材在语言上让步或曰调和为半文半白,为的就是营造出与受众所生活的当下之间的间离效果。这种效果可以看作是对历史场景的语言还原——尽管未必是真切的实际还原,更可以理解为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起码是“另”眼相看——一个不同于寻常的“视点”。所以,为了迎合当下受众的文化粗鄙,尽可以放弃半文半白,甚至放弃雅致,但也不妨采用通俗却未必粗鄙的对位,而没有必要非得浅白到如此浅薄的地步。

  也要看到,自艺谋大导开风气以来,大场面的烧钱,成为一种绚烂的必备元素,所以凭借雄厚的财力,以及电子科技的支撑,新版《三国》的战争搏斗场面,真的足够热闹炫目,道具也真的足够漂亮,兵器也足够花哨。于是,从视觉上,也真的能够赢得不出意料的招徕,毕竟,对于每日沉迷于洗脑泡沫的受众而言,刺激也不失为一个收获。

  半 夏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