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80后”写作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压迫密切相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80后”写作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压迫密切相关
2010年05月13日 08:3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何看待“80后”写作

  从1998年走向社会,到2003年作为一种整体现象为世人所关注,再到今天的渐趋平静,“80后”写作已走过了自己十来年的历程。这十来年的事实告诉我们:过度地赞扬或者担忧甚至愤怒,都源于对“80后”写作的非客观认识,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我们所关注的“80后”写作是以韩寒的《三重门》为发端,历经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发展至李傻傻的《红X》等所谓“实力派”写手的众语喧哗的一种写作现象。这种写作现象一直与媒体炒作、市场热销密切相关,与“新概念作文大赛”、与电脑网络写作紧密相联,而且与成人的忧虑与疑问相伴相随。这种写作与传统文学的明显差异,是媒体炒作的热点、市场热销的卖点、成人忧虑与质疑的疑点,也是我们必须深刻透视的焦点。

  事实上,“80后”写作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首先,它是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群文学爱好者对文学创造的一种尝试与探索,与中国当代文学不可避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它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同时也与文化产业刻意打造的供人们娱乐、消费的大众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

  以社会的文化分层而言,“80后”写作是产生于注重休闲、娱乐的大众文化背景之下的一种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文化方案。它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既受制于主流文化又向主流文化渗透。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属性是青春性。它的主要特征是边缘与颠覆。主要表现形式为奇异的服饰、震撼的音乐、随意的性表达、吸食迷幻剂以及反主流的写作。姿态表现为反叛与冷漠。它是青年隐蔽价值观在特定环境下对青年与社会结构之间矛盾的消极反应。

  “80后”写作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压迫、与青春期的特殊情绪密切相关。这其中对边缘青少年生活不厌其烦的书写,对消极、无奈情绪的反复表达,对忧伤、冷漠风格的执意追求,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作为青少年解决其共同面临的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矛盾冲突的文化方案,是一种特殊的抵抗形式。这种抵抗由于与妥协性相混杂,即使是象征的、非现实的抵抗,其力量也是十分微弱的。随着青春期的流逝,这种青年亚文化将自然消失。任何青年亚文化都因为其不能现实地解决矛盾,而成为短暂的文化现象。

  以文学史的发展而言,“80后”写作产生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70年代中期以后),甚至是“后新时期”(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由大众传媒支配的,以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多元话语构成的新的文化时代)。当代文学所经历的沟沟壑壑、曲曲折折自然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到“80后”的文学写作。虽然,“80后”写作以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冲击了主流当代文学创作,然而,“80后”写作与主流当代文学还是有着某种断裂式的承续。

  80年代,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带着如对真理和真实性的怀疑,对人道主义理想的颠覆,对革命、解放等宏大叙事的消解,对崇高理念的放逐,对各种正统性的调侃等等诸多后现代表征出现于当代文坛。它们在精神意向上倾向于虚无主义,在美学表现上倾向于技术主义。这两个方面对后来整个小说创作潮流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80后”的审美建构。

  “80后”很多写手都表达了对先锋文学的情有独钟。他们继承先锋文学在形式上的探索——文体边缘化;语言新颖、怪异,有的优美异常,对文字的运用老到、圆滑;风格或冷酷或忧伤,从而完成精神上的反叛。他们希望通过对被以往成人作品所遮蔽的青少年生活的展示,向成人索要青少年自己的话语权,从而形成对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父为子纲”的全面颠覆。

  新写实作为一种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异质的现实主义形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去政治伦理化和去经典化作出了历史贡献,但新写实主义缺乏理想、远离崇高的创作态势,对“80后”写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80后”写作远崇高、近世俗、说反叛、重市场的写作特征,显示了其与新写实主义创作潮流明显的渊源关系。

  以表现青少年的成长而言,“80后”写作属于青少年自己创作的成长小说。曹文轩认为:成长小说以青少年为表现对象,所叙述的内容着重于成长本身的解读,包括成长过程的神秘感、恐怖感、痛苦感等,直至化蛹为蝶、破壳而成“新人”。

  “成长小说”属于文化舶来概念,对我国成长小说影响较大的是德国和美国的成长小说。如果说成长的目的是使青少年充分地社会化,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那么德国成长小说所表现的青少年与社会的关系是前者向后者的融入与顺应,而美国成长小说则偏重于表现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精神苦闷与心理困境,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其结果是青少年并不一定向社会妥协与回归。用德国成长小说要求主人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标准来衡量,美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也许还是孩子,并没有长大成人。因而,德国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成长向度,一个朝向社会,一个背离社会,朝向自我。“80后”写作书写自己的疼痛青春,表现对成人世界的反叛,其创作呈现出与成人作家的成长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80后”写作师法美国成长小说,偏重于青少年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从而暴露社会的“弊端与黑暗”,青少年们并没有得到心灵的净化及道德的提升,而是陷入到更深的精神苦闷与心理困境之中,它强调的是一种反叛、探索的过程与经历。而成人作家更多继承的是德国成长小说的一脉。所以国外媒体很容易把“80后”写作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等联系起来。

  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80后”写作在主流文化和现实差距之间进行协商,以自己的方式解释、言说着这个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排遣不良情绪的有序平台,为青少年争取、赢得了“文化空间”,成为沟通主流文化与现实差距的桥梁,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写作者和接受者都处在世界观正在形成和还不稳定的时期,隐蔽价值观的过度表达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的价值观,自觉抵制隐蔽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有这么多的青少年喜欢文学并尝试着从事文学创作,毕竟是好事。“80后”写作从一部分青少年的视角,来表现他们自己成长历程中的苦与痛、感悟与思考,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文学表现的一部分空白,对建构多样化的青少年文学格局具有积极作用。尽管他们的书写存在着思想偏激、技巧不成熟等缺陷,但思想的偏颇与他们对主流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的理解与模仿有关;写作技巧与他们的年龄与文学积累有关。各级作协、各文学培训机构、新闻媒体应加强对“80后”写作者的教育与培养,通过吸纳与引导,消解他们的偏激情绪,加快亚文化写作向主流文坛融入与转化的步伐,为创建健康而快乐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苏文清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