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汕头5月11日电(李怡青 陈妍 林春伟)目前,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5月10日,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开始大规模打捞。据介绍,在当天的水下考古发掘过程中,共有8箱文物出水,其中主要是陶瓷器,也有部分铁器、铜器等。考古队员在水下沉船中部工作时,还发现了新的隔舱,其中的货物也有所不同。
10日下午14时许,海上天气骤变,原本晴朗的天空飘起了乌云,风力不断加大,海面飘起了白头浪,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南澳Ⅰ号”原定的打捞计划。笔者在现场看到,“南天顺”打捞船上依然一片繁忙,一筐筐的青花瓷器不断随着吊臂缓慢上升。海底瓷器捞上打捞船后,被迅速装上塑料篮子,并送往冲水区域用淡水冲洗。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于4月上旬开始,但由于南澳天气、海况复杂多变,水下考古、文物打捞工作被迫中断。从本月1日开始,南澳天气状况有所好转,水下考古工作重点开始从外围和表面散落文物的采集,转向沉船区域内沉船船体及船载文物的发掘。目前已经清理可见的文物种类主要是青花瓷大盘,也有少量碗、钵、杯及金属凝结物。
在打捞船上,还有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他们是广东汕头边防支队派驻“南天顺”打捞船,对出水文物和考古专家实施安全警卫的边防官兵。可以看到边防官兵分成3个小组,其中一组负责水下文物出水区的警戒,一组负责文物冲洗区的警戒,一组负责在打捞船上的机动巡逻。另外,汕头边防支队还派出1艘公安边防巡逻艇和2艘摩托艇负责海上警戒,及时劝离不明船只靠近该海域,以免影响打捞工作。
笔者采访了在“南天顺”打捞船上指挥安全保卫的汕头公安边防支队张言政委。张言表示,尽管官兵的守卫工作非常辛苦,也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汕头边防官兵的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为,“南澳Ⅰ号”及其承载的大量古代文物,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印记,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