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年前,王跃文以一部《国画》“炸开”中国当代文坛。从《国画》到《梅次故事》,从《西州月》到《苍黄》,王跃文以一系列特定题材的小说,赢得了“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的称号。
对" 官场小说"一词,没有权威的解释。百度百科称,官场小说其实是民间通俗的说法,是作家以独特角度观察以中国政治官员为核心的大众生活、官员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官场小说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的小说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官场小说的文化意义超过了文学意义。
也有批评之声认为,官场小说风行后,催生了一大批模式化的作品。官场小说诞生时就是为了迎合读者的窥视心理,书中描写相互倾轧的权力斗争,成为读者满足猎奇心理,甚至学习从政经验的"官经"。虽然官场小说揭露了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销量,但它仍然只是一种消费型的文学,对于民主、廉政影响有限,也无太多文学上的建树。
王跃文,生于 1962 年,湖南溆浦人。198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溆浦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后调入怀化市政府办公室,湖南省政府办公室,业余写小说。1989年,王跃文开始文学创作。2001年10月起,王跃文辞去公职,专职写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西州月》《龙票》《大清相国》《苍黄》,散文随笔集《有人骗你》《我不懂味》《胡思乱想的日子》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对“官场”的定义是:指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贬义,强调其中的虚伪、欺诈、逢迎、倾轧等特点)。
官场自古有之,官场文学也以这样那样的形态一直存在。但“ 官场小说”作为一个名称单独存在,却是近10年的事。准确地说,是以一个作家——王跃文——的一部作品——《国画》——为标志的。
近年来,官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周梅森的《中国制造》,张平的《抉择》,晋原平的《权力场》 ,陆天明的《 省委书记》 ,肖仁福的《意图》,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等等,但影响最大的显然还是湖南作家王跃文的作品。
2010年4 月,王跃文的五部长篇小说同时重印,并在 4月下旬成都召开的第2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举行了重印首发仪式。日前,本报专访了王跃文先生。
不敢妄称“第一人”
问:你好像并不认同“官场小说”这一说法,说你的所有作品写的只是“人”。但无论如何,读者看重的依然是你的官场小说,也有很多人和出版商称你为“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文学批评家陈福民称,“王跃文之于官场小说,就相当于金庸之于武侠小说、琼瑶之于言情小说、二月河之于帝王小说。”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答:的确有评论家,像陈福民先生等对我的小说作过此类评价,但我不敢承认所谓“官场小说第一人”的说法。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顺着官场小说这种说法,那么这是中国重要的文学传统。《史记》与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是小说。它的“本记”、“列传”很多篇章就是很好的官场小说。最为世情的《红楼梦》《金瓶梅》,也能让人读出官场,更不用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了。现当代文学中的很多小说也都涉及官场,只不过它们多走的是伪现实主义的路子。走得真实些的就有过被打击的遭遇,比方王蒙先生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国画》之后,同类题材小说越来越多,也许是事实,但这绝不是偶然。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国画》而引发这种现象,也会因别人的某部小说肇始。文学是现实的召唤,而中国大多数作家都有很强的现实关怀情结,我以为这是中国作家可贵的品质。如果现实状况到了人们不愿意关心的地步,社会就很可怕了。哀莫大于心死。当然,我也注意到有人对此类小说表示过不屑,说它是官场恶习同出版商经济合谋的产物,简直可笑。未必有官场恶习的人,专门为了让出版商赚钱才“恶习”起来?太荒诞了!
问:写作时,有没有事先考虑过读者群?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最喜欢你的作品?
答:我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样的读者写作,只是老老实实写作而已。据我平时接触,我的小说阅读人群,不论年龄跨度、 职业跨度、 学历跨度,都是很大的。
问:对自己的作品,你界定为严肃文学还是通俗畅销书?
答:我不懂什么叫严肃小说,什么叫通俗小说。在我看来,小说都是通俗的,不通俗的只是极少数例外。中国的所谓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是通俗的,只要能识文断字都读得懂。同时,它们又都是畅销书,而且畅销了两百多年,还要永远畅销下去。有人以为用通俗、畅销这样的词来贬损有市场号召力的小说,我觉得很可笑。有人宣称自己写作不在乎发行量,不想成为畅销书,这种说法极不诚实。甚至有人宣称,写小说不在乎有没有人看,更是虚伪。那就不要发表嘛,那就写日记嘛!
问:《国画》重印,有何感想?
答:《国画》和《梅次故事》能够重印,因为它们原来的出版合同到期了。书能重印并继续受到欢迎,至少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我不敢判断自己的小说是否能够永远流传下去,但它能在10年之内一印再印,我就很欣慰了。我的劳动得到读者朋友的认可,是我最为感动之处。这次整体推出五部旧作,其中《西州月》是第四种版本,《亡魂鸟》是第三种版本,《大清相国》是第二种版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