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中虚拟与现实的变奏 大众游戏时代价值观迷失(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游中虚拟与现实的变奏 大众游戏时代价值观迷失(2)
2010年05月06日 14:37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大众游戏时代的价值观迷失

  “我感觉自己也有网瘾了。”在一家媒体工作的徐女士说:“每天我精疲力竭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就会不自觉地将鼠标指向惯蛋网,输入用户名密码,然后就开始一盘接一盘地玩下去,这个程序熟练得几乎都不需要通过大脑。”

  省社科院项光勤研究员用弗洛伊德的“释放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说,每个人对自己都有愿望管理,当一个人的精神压力、心理压力比较大时,就需要寻找释放途径,现实中找不到,就只能在虚拟中寻找。

  然而,长期沉溺在虚拟世界,很容易将游戏和现实混为一谈,甚至会因为虚拟的“成功”而选择逃避现实,这就是所谓的“虚拟社交依赖症”。忽视现实,不仅降低人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将妨碍人们在现实中建立正常、融洽的社交关系,最终加深现实中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人们要学会区别对待现实与虚拟,虚拟社会永远替代不了现实社会。”南京维利尔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师蓝军认为,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边界区分,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不仅如此,在网游的娱乐外表下隐藏的人文精神倒退、价值观迷失,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反思。一位母亲告诉记者,在“偷菜”游戏尚未改名为“摘菜”时,每当8 岁的儿子兴奋地说“我们去偷菜吧”时,她就觉得不对劲。她担心,如果年幼的孩子将现实生活里的“偷”也理解为一种娱乐,会对他今后的人生造成不良影响。

  消解主题,消解深度,浅薄的娱乐符号代替理性思考,这些已经成为网络游戏产品的风尚。在崇尚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思想膨胀等不良风气的引领下,网游中普遍存在着只求当下快乐、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游戏中生活,把生活当成游戏,网络已成为他们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及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传统价值和责任意识的消解,极易导致他们玩世不恭,把一切都看作游戏。专家担忧,这样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年轻一代中现实精神的强化和人文精神的淡薄。

  网游折射出大众文化之痛

  沉迷网游,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尤其自控能力不足的青少年,上网成瘾现象屡见不鲜。有专家提出,网络并非洪水猛兽,与其把脏水全部泼在网游身上,不如反思责任主体究竟是谁?

  身为研究网瘾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统计研究所所长柯惠新教授提出,网瘾更多的成因在于家校教育和政府监管的缺位。“我们不能简单地去怪网游不好、怪孩子贪玩,青少年孩子沉迷于网游,那是我们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林万贵博士对此表示认同。他对记者说,不能妖魔化网游,也不要一味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如果家长愿意和孩子交流,带着他们出去开拓眼界,如果有更适合年轻人群的娱乐休闲方式,孩子又怎么会整天抱着电脑不放呢?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已制定出网络游戏分级标准,将网游分为适合全年龄段、12岁以上、18岁以上三个级别,并率先在北京试点。文化部进口网络游戏内容审查委员会专家委员向勇称,“除了色情、暴力外,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性。”

  专家认为,不仅是游戏,在影视、文学等领域,同样存在只要感性,不求深度,只求享受,不要动脑筋参与,为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价值观念等现象。因此,网游中人文精神的倒退,只是当下大众文化迷失的典型体现。事实上,大众文化同样必须考虑格调和品位。要从道德虚无的沉重泥潭中爬出,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这将是一个耗费时日的严肃命题。

  本报记者 田梅 董晨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