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以色列馆:海贝壳的设计来自最普通的生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世博以色列馆:海贝壳的设计来自最普通的生活
2010年05月04日 13:38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以色列馆:海贝壳

  堂海(HaimZDotan)生于1954年以色列馆建筑师特拉维夫·Haim Dotan Ltd (海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事务所特拉维夫大学建筑学院资深教授

  好似退潮时,一只半在海中半沾沙土的贝壳。

  以色列国家馆特意为展馆取名“海贝壳”,是为了呼应吉祥物“海宝”,也是因为上海是一座沿海的城市。展馆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对话。

  这是建筑师渡堂海说的。他在曼哈顿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了5年,他非常喜欢纽约北面的蓝山湖。只要去了那里,关于爱的诗就不知不觉从心里喷涌而出。他曾经在4天里,写出了77首诗。最后,和他那时拍摄的照片放在一起,做成了一本图美文美的集子。他用画笔描写了他最喜欢的境界:一根蓝的横线,线上安静地坐着一个人,这就是他,他在倾听。灰色/没有使我感到/寂静,/忧愁/却在悄悄滋生……

  这是他朗诵给我们听的诗,叙述那种“在朦胧中的清晰”。

  世界已经非常嘈杂,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让人应接不暇,脑中有着太多的噪音……人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思考。

  几个月之前,在耶路撒冷,渡堂海遇到了84岁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他送给总统两本自己写的书,还吟诵了自己的诗。

  渡堂海对总统说,经过了这么多年,我才确信,爱,应该是付出。

  总统回答说,不,爱是分享。我的爱给你,你的爱给我,彼此分享。

  之后,渡堂海突然领悟,原来,爱也是一种对话。

  海贝壳的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最普通的生活。

  以色列常见的辫子面包和犹太传统的辫子蜡烛就是这样互相绞着的。两只握着的手,两只捧着泥土的手,就是这样互相支持着的。他在中国安吉的竹林中,还看到了这样互相依靠着的竹子。他设计了8个立体的结构,最后选中了一个。他将依偎着的一半设计成为轻盈透明的玻璃,另外一半以厚重的原石砌就。一半是水,一半是沙或者山;一半是现代,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安静,一半是活跃;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他的合作者,设计师阿舍·埃默和他一起,最后将展馆的内容定型。

  一个“对话”的系列产生了。

  这一建筑特殊的造型产生的空间趣味,是一种“虚”的东西,也正是建筑和空间的对话。面对建筑,也是参观者和建筑师就空间的感受在对话。

  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进“智慧花园”,两旁种满了树,能听到树叶在风中的低语,那是树与树的对话。人置身于自然之中的体验,也是人和自然的一种对话。

  提前展示区“光之厅”是透明的。犹太民族的古老历史和以色列的风景人文,展示其间。从犹太圣经、所罗门王的故事,一直到影响现代物理学的爱因斯坦。在“光下空间”中的观众,不知不觉正与一个国家的过去和今天的文明对话。最后,参观者走进了创新厅,享受了展馆的高潮。漂浮在三维空间里的灯球所呈现的360度视听演出,展现以色列在各领域中的科技创新和重要成果。观众可以打开150台视频,每一个屏幕上都有一个以色列人。这些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科学家,也有小学生,每一个参观者都会遇上一位。他对你讲述他的人生,他的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虽然彼此还不能直接问候。但是依然可以有真实的人与人对话的感觉。

  以色列展馆不大。在世博会中,这是一个可以被称为“袖珍”的展馆。

  在半年之中,只能有200万游客入内参观。不过渡堂海和阿舍·埃默早就设想好了,他们已经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屏幕。因为“光之厅”是透明的,过往的人们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屏幕上展示的内容。这是展馆内与外的对话。

  渡堂海说,他喜欢单纯,不希望那种浓墨重彩夸张的表现。他最希望观众的赞语是:“以色列馆虽然小,却是一个聪明的展馆。”这样的设计思路可能很独特。不过,如果你知道渡堂海研究过《老子》,就一点也不会奇怪了。

  12岁,幼小的他在学校里就对哲学感兴趣,西方历史上的一位又一位哲人曾经是他小小心灵中仰慕的对象。后来他接触到了印度和中国的学问,这些学问,光是教科书已经远远不够了。

  “他们吃的是面包,喝的是水,过着清贫的日子,却在思想上走得很远很远。 ”

  他最早是在希伯来语的书籍中读到老子的,而对于老子的理解,是在旅行中一点点体会的。知道一些,就可以领悟一点。“不过,”他说,“要真正领会老子,可能要花上100年。 ”他将两个杯子放在桌子上,问我们,杯中有什么没有?杯子和杯子之间有什么没有?这使得我们油然想起了老子的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说的其实是虚和实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渡堂海反复体会的。

  渡堂海认为,“虚”,和“没有”、“空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虚在他的建筑词典上,是不可或缺的空间。也是建筑和空间,建筑和建筑之间对话的地方,更是体现建筑师的精神和智慧的地方。 1984年,他在日本东京黑川纪章建筑事务所工作。在为深圳设计一个别墅项目时,才明白,原来日本文化的很多内容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他决心来看看中国。他是一个说走就走的人。他和妻子一起,从香港澳门开始,一直到桂林,到重庆,在长江沿岸顺江而下游历10天,到过上海,然后又北上,先是北京,然后是西安。最后掉头去了拉萨,在那里呆了两周。他的漫游达4个月之久。留下了很多速写,有的速写还是使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笔法。

  他的特别理念就是,建筑物之间需要对话,有对话才会和谐。楼和楼之间和山和山之间一样,需要存在“虚”的东西。那些空间,就是用来“对话”的,用来创造美的。

  他喜欢和女儿一起到沙漠中去,寻找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些带着人文情怀的古迹,已经数千年的风化,门和窗户都像是洞窟,那些沙丘,就像是山一样。这些都给他创作的灵感。他往往喜欢将这些画下来。之后就会在建筑设计中产生很多出人意料的构思。

  有一年,在上海开会。有人对他提起黄山之美,他就坐了夜车,去了那里。大多数游客看到了黄山的美丽,他却看到了黄山很多美景可以用来激活建筑的空间感。他给我们看一张两面绝壁之间的一枝松树的照片,赞叹说非常美丽,因而一直在试图用建筑来表现这样的美丽。

  黄山的美景使得他更为时下流行的、将空间挤没了的盒子一样的建筑而悲哀。他说,不能将以万千计数的人,放在密封的盒子里过日子。阳光和风,不该被水泥隔开。人应该在大自然中生活,而不该在墙里面生活。他说,很多地方,单个的建筑看起来还可以算是美的。可是周围的建筑放在一起,空间受到了挤压,或者不再和谐。这就不美了。他称这些为 “建筑中的 ‘艾滋’”。他的又一本书诞生了。这样浪漫的艺术气质,当然会让他设计出很多不拘一格的建筑。

  他说,世博会开幕之后,他会再一次来到上海,走到参观的人群中间,和孩子说话,看看他们的感觉如何。

  “这里有着太深邃的思想啊,讲给孩子听? ”

  “不要担心他们不懂,他们聪明得很。 ”

  胡廷楣 洪菁耘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