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年初,曹禺经过构思酝酿5年之久的话剧《雷雨》终于完稿。随后他将剧本送交在《文学季刊》当编辑的老同学章靳以,章把剧本转给了巴金。巴金说:“我感动得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不错,我落泪了。但流泪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体内产生了……”当时,巴金正在病中,仍细心对《雷雨》进行了编辑校对和改正。同年7月,剧本《雷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全文刊登。
●记者手记
这里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
5月1日,位于天津意式风情区的曹禺故居纪念馆将对外免费试开放。曹禺——这位以《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话剧蜚声于世的著名戏剧家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是这段时光和这座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着的忧郁、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他早早地就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灵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他童年和青少年那段经历的影子。
4月26日,记者提前来到这里进行采访。面对一切都修旧如旧的故居老宅,那栅栏、那石阶、那花砖、那木门……真有一种时空交错、戏剧与人生的穿越感,不由得记起《雷雨》中第一幕的场景:
“一个夏天的上午,在周宅的客厅里。左右侧各有一门,一通饭厅,一通书房,中间的门开着,隔一层铁纱门。从纱门望出去,花园的树木绿阴阴的,听得见蝉叫声。右边一个立柜,铺着一块黄桌布,上面放着许多摆设。触目的是一张旧相片,很不调和地和这些精致东西放在一起。右边墙壁上有一只钟,墙上挂一幅油画。炉前有两把圈椅。中间靠左的玻璃柜里放满了古玩。柜前有一张小矮凳,左角摆一个长沙发,上面放着三四个缎制的厚垫子。沙发前的矮几上放着烟具等物。台中偏右有两个小沙发和圆桌,桌上放着吕宋烟盒和扇子。帷幔的颜色都是古色古香的,家具非常洁净,有金属的地方都放着光彩……”
这是曹禺《雷雨》剧本中的描写,如此细致,如此充满情感,可见他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有一个清晰的场景闪现,谁知那场景中会不会有这故居老宅的影子呢!此时此刻,置身于这座他曾经真实生活过的地方,那墙上的壁炉,房间里的木制百叶窗,窗前那棵高过屋顶的香椿树,都仿佛在讲述着和他有关的往昔岁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