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藏养藏尚无解,合股经营属无奈,馆商互促并不易
民办博物馆的资金困局
编者的话
自国内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8月,各地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为386个,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3.3%。
今年1月29日,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它也被业内人士比作是吹走民办博物馆严寒的春风。
3个月过去,这股春风的力量到底如何?今天起,本报刊登记者调查,对民办博物馆的未来之路再探讨。
求生存
民办博物馆捉襟见肘
安徽农民收藏家何泽华最近几个月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皖南皮影博物馆自1月开张,人流量不小,多的时候每天几百名,平常也有四五十人;忧的是博物馆免费开放,运行成本并不小,资金压力让老何操碎了心。
“现在展出的藏品,与自己的上万件藏品相比,只是冰山一角。”何泽华想扩大博物馆规模,但钱从哪儿来?“贷款不可能。只能靠一些商业演出和制作皮影来维持生活。”他希望有实力、有眼光的人来注入资本。
不过,在民办博物馆普遍缺钱的环境里,老何的这个想法近乎天方夜谭。近年来,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压力,已让许多藏家捉襟见肘。
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1999年开始对外营业的民办博物馆万粹楼,负债经营多年。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万粹楼,采用明清古建筑遗存的石雕、砖雕、木雕等旧构件之精品,用现代建筑技术组合而成,为此,“楼主”万仁辉前后投入逾2000万元。从2000年开始,经有关部门批准,万粹楼开始出售门票,但收益并不多,扩建计划搁浅至今。
作为我国第一座陶专题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深藏在北京城南一条幽僻的胡同里。馆藏近3000件出土文物,构成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整个展厅在一个地下室,面积约400平方米,年租金20万元左右,加上人员工资、水电费等,一年至少需要50万元才能基本维持下去。而所有的收入来源只有一个——馆主路东之的字画作品销售所得。
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也是到去年年底才开始收支平衡,刚刚做到“不赔钱”。馆主马未都公开表示,一方面国家不给钱,一方面定性为非营利,民办博物馆的生存肯定难。
如何以藏养藏,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能给出一个良性的可行方案。
想办法
不靠贷款靠朋友
突破资金困局,很多民办博物馆都在寻找解决之道。
天津五大道历史博物馆馆长刘春芬,最近刚与北京的两家博物馆谈妥合作项目,见到记者时,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作为当地一名成功的商人,刘春芬并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但是能通过市场途径让博物馆自身具备一定的造血功能,这样的前景值得兴奋。刘春芬还有一家博物馆,叫安家大院私人博物馆,于2004年成立。“我已经有了蓝图,两个博物馆会走得更远。”刘春芬说。
合肥市大蜀山脚下的农业园,宣繁秋的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坐落其中。古宅、祠堂、牌坊、亭台、精美的石像……“这里的展品还远远不够。”馆主宣繁秋有个愿望,就是20多年来收藏的数万件展品,“有一天能全部展示给喜欢它们的人看!”
从上世纪70年代下海经商,事业有成后开始收藏各类文物,再到成立博物馆,宣繁秋的这条路,也许能够代表安徽现有的30多家民办博物馆的成长经历。同时,宣繁秋面临的资金困难,也是大多数民办博物馆共同的问题。“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每年的开销20多万元,宣繁秋靠自己经营着的广告公司来反哺博物馆,但是要想发展壮大,这样远远不够。
“卖藏品可以盈利,但真正痴迷这一行的人,都不会将好藏品卖掉!”宣繁秋拟了一张博物馆盈利模式的计划表,包含了古董文物开发、出版发行藏品学术类书籍、开发古典展览工程、博物馆商店、餐饮服务等多个项目。“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必须围绕文物价值链开发创意产业,反哺博物馆。”由于无法进行商业贷款,宣繁秋采用的是合股经营,由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加盟。
不靠贷款靠朋友,宣繁秋坦言这也是无奈之举。“博物馆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现在法律把民办博物馆界定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这不仅使得民办博物馆很难享受财政拨款,也使得自筹资金的方法难以为继。”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对此也深有体会。
强经营
做长博物馆产业链
经营也是许多民办博物馆的弱项。
“以商养馆是博物馆建立之初的必经阶段。但万一哪天企业生意不好了,博物馆要怎么办呢?”云南人家民俗博物馆馆长谭忠文想得更远,他正在探索一条“以馆促商”的新路。“现在有好多人都是奔着云南人家民俗博物馆来的,看累了顺便去餐厅吃个饭,再看看珠宝。这种模式可能更有利于博物馆的长远发展,但对博物馆藏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必然更高。”
安徽芜湖市的陆河村茶馆现在是当地的一张名片。走进古色古香的茶楼,既能品茶和享用美食,还能欣赏文物藏品,这是馆主许世平的经营理念。“现在,茶楼的收益完全可以维持文物日常的维护与再收藏!”许世平表示。
办博物馆必须“既懂历史又对文化有激情”。“我开博物馆不是为了挣钱,我希望更多人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文明。”刘春芬说,五大道历史博物馆租用的是公家的房产,每年要交给政府5万元赞助费,门票收入还得三七开,除去员工工资、维修费用和税等几十万元的开支外,只能勉强自给自足。现在,天津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已经注册旅游品牌,除了引入现代化管理,她还要把博物馆的产业链做长,筹拍电影《安家大院》,还准备开发安家菜。
开馆容易守馆难。并不是所有的馆主都能够把博物馆当成产业来运作,许多民营博物馆的发展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
“博物馆事业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这是一项需要几代人经营的事业。”全国古玩商会会长宋建文认为,民办博物馆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专题、主题,展品陈列更要别具匠心。
“指望国家将民办博物馆全部‘包养’起来是不现实的。”宋建文为此呼吁,由国家制定符合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使民办博物馆能从事相关文化产业来获取资金,减免一定税收,采取灵活政策允许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共存共荣,是眼下比较适宜的选择。
“归根到底,民办博物馆最终能否生存还是要靠自己。”宣繁秋这样说。
链接
□ 民办博物馆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大背景下公民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文化普及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 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 规范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加快出台《博物馆条例》,完善博物馆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明确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
□ 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
——摘自《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
记者 朱虹 朱磊 胡洪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