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直说城乡二元结构,现在又出现了城市内部二元结构。读书,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的读书,绝不仅仅是农民工的事。这个群体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劳动力素质、城市形象和城市未来的发展
主持人:本报记者 吕绍刚
观察者: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两位专家平时接触的农民工较多,关注过他们的读书状况吗?
党国英:老实说,虽然一直在研究农村、农民工问题,但对农民工读书和文化权益方面,确实关注得不多。个人感觉,大部分人业余时间是不读书的。
郑风田:我们以前也做过一些调查,但不多。整体来看,农民工业余读书的极少。有报道说,2009年,中国国民每天人均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我想,农民工群体读书时间估计连4—5分钟都不到。
主持人:起初,我们很想能找到一份相对详尽的农民工读书状况报告。但结果挺失望的,因为专门性的研究很少,媒体关注得也不太多。一些专家感觉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是谈到具体情况都比较隔膜。这个问题是否没那么重要、紧迫?
郑风田:绝对不是。关注农民工读书、创造条件让农民工读书,意义非凡。我举个例子。钢铁大王卡耐基在美国每个县都建立了一所免费图书馆。因为,他当年初中毕业就出去做工,是那个时代的美国“农民工”。工作之余,他就喜欢去附近的一所免费图书馆里读书,从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为将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他成功后,以此来回报社会。
这个例子说明,即使当前学历不高、也不具备过人技能,通过读书和自我教育,是可以帮助人走向成功的。读书,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
党国英:这个问题其实很紧迫。读书既是生活性需要,也是生存性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的需求,比上一代人更迫切。过去一直说城乡二元结构,现在又出现了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由于劳动时间长,环境差,这个群体与城市社会圈是没有交集的。通过读书和培训,可以让他们介入城市生活,靠近城市主流文化。
郑风田:对。鼓励农民工多读书是多赢的。农民工的读书,绝不仅仅是农民工的事。新生代农民工,跟上一辈农民工不一样,更渴望以后留在城市里。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移民群体”。这个群体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劳动力素质、城市形象和城市未来的发展。
主持人:那么,你们觉得农民工不读书、读书少的原因是什么?
郑风田:我了解的普通农民工一天的作息大体是这样的:早上7—8点去车间、饭店、工地工作,很晚才回宿舍。此时人已经很累了,看看武打片或其他电视节目睡觉。有的可能还没电视看。周末两天,一般都用来继续加班。即使有时间,他也不愿花钱也没有钱买书。
党国英:的确如此。一次,我在东莞调研,一位农民工对我说,“你们千万别呼吁要取消我们的加班。因为,我们40%的收入是通过加班挣的。”他们渴望通过延时工作来增加收入,这是第一位的,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
其次,书太贵,适合农民工读的知识性、普及性的书,太少。
主持人:那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建议,能够推动农民工有时间、有意愿、有条件读书呢?
党国英:一方面,继续强化农民工的读书需求。许多人自己不读书,但还是希望下一代能读书。我们要鼓励他们走出“小圈子”,多读书,融入城市生活,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另一方面,要增加社会供给,创造条件,比如,要保障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在工厂、工地开展读书学习竞赛,在城市公共空间,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也可以多考虑吸引农民工。
此外,我觉得大学和研究机构,应该大力提倡为老百姓写书,不仅是为农民工。同时也希望出版界把书的价格降下来。
郑风田:我们的城市,能否多建一些专为农民工的免费图书馆、图书室,特别是在一些农民工聚居区,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充电。我还有个想法,随着城市老龄化的临近,许多学校和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出现闲置,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建夜校或开设课程,哪怕是培训普通话,也好。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都应是免费的。美国、加拿大针对新移民,都会开设各种免费的培训,包括城市的规章制度、城市礼仪、文化风俗等等,创造一切条件,让新移民提高自身素质,融入当地社会。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