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网络红人:全民审丑过程中价值观的扭曲异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消费网络红人:全民审丑过程中价值观的扭曲异化
2010年04月20日 15:09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凤姐。CFP供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这几天,今年以来人气飙升的网络红人“凤姐”来南京“整容”,众多媒体追捧备至,大批市民争看“西洋景”。这样的情景在全国多个地方发生过,已经成为一道风景。而早在2004年,“芙蓉姐姐”就开始在网络上崭露头角,如今已经大红大紫。如果宽泛一点的话,类似的网络红人还有“流氓燕”、“木子美”等。他们都以另类的风格,出格的作派,强烈的反差,挑战着社会传统和文化审美,上演了一幕幕“活剧”、“闹剧”,而全民审丑过程中价值观的扭曲与异化,耐人寻味。

  挑战者的姿态——

  网络红人网络时代“一炮走红”

  这些可谓“丑星”的网络红人几乎都是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从而一炮走红。在百度上搜索“凤姐”,相关网页3600多万,搜索“芙蓉姐姐”2000万,相关的粉丝团、贴吧、视频、社区等一应俱全,让人眼花缭乱。

  “凤姐”原名罗玉凤,因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走红。她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现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尽管其貌不扬,按一般审美标准来看,还比较“丑”,但她的征婚条件令人咂舌。凤姐就这样在我们面前出现,“一本正经”地开口,让人啼笑皆非!而之前,“芙蓉姐姐”就以绝对的“自信”和“骄傲”展现着自己的舞姿和S型身材,凭着她的“独特和执著”,在网络世界引起轰动,更是被各大媒体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自称拥有“横溢的才华、流畅的笔墨、自强不息的性格、无视世俗的率真”,从而成为网络焦点。而“流氓燕”本是知名网络社区“天涯社区”的知名写手,以文风直率和性描写大胆著称。她曾在天涯社区发布清晰的半裸照,一日后又发布全裸写真,引来网友的极大争议,网站服务器一度因访问量激增而瘫痪,流氓燕在天涯的博客也立即变得炙手可热。

  普通人的焦虑——

  网络红人折射大众生存状态

  “凤姐”、“芙蓉姐姐”等能够这样大红大紫,他们一定都有特殊的背景?事实上,他们都是普通人!

  罗玉凤是重庆綦江人,7岁时父母离婚,她虽然曾获得中师和大专文凭,但在家乡做了两年的老师,工作很不成功。在离开重庆前谈过4次恋爱,都不了了之。到上海之后,为了找工作,她曾经投出了一万多份简历。从总经理到服务员,几乎各行各业她都试过。芙蓉姐姐生于陕西省武功县一个普通职工家庭,曾是汪洋大海般的考研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学业、爱情、工作等方面都不顺利,生活一度陷入窘境。

  而他们面临的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并且由于多种原因,转型期社会的很多方面还缺少公平、正义,还存在丛林规则,普通人的发展途径和上升通道很容易被阻塞。同时,社会主流评价标准就是“成功”,“失败者”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并赢得认可。于是,普通人或者说弱势群体就会备感焦虑。当然,这种焦虑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着,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只能选择默默忍受或者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知足常乐。而另一些人则会走上另类的“抗争”的道路,甚至于“赤膊而上”,“不择手段”。“凤姐”、“芙蓉姐姐”都经历过挣扎与困惑,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无势、无财、无貌,在社会上经常孤立无援,很多时候甚至于没有希望,处处碰壁,但他们最终都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了另类道路,以出格的作派与多数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引人注目,从此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社会心理学者韦志中教授认为,凤姐是典型的病态型自恋人格。一个自我认同病态的人,可能是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过分贬低自己;一种是过分夸大自己。凤姐属于第二种。当然,“芙蓉姐姐”可能具有相似的人格。这样,她们才能在熙熙攘攘的文化潮流中自我陶醉,获取超强的抗压力。不过,与其从个体角度分析,不如从社会角度理解,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空虚与苍白——

  流行文化为网络红人推波助澜

  在网络化时代,流行文化挟裹着铺天盖地的泡沫,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庸俗化与无聊化倾向。网络红人的狂热炒作,成为这种倾向的有力注脚。

  “凤姐”、“芙蓉姐姐”、“流氓燕”等背后都有炒作机构或团队,这些机构或团队极尽炒作之能事,从而获取各种利益。比如说,炒作“凤姐”,上海一个婚介公司可谓赚足了眼球;炒作“芙蓉姐姐”,许多商业机构赚足了银子。他们在与网络红人“合谋”的同时,又利用了他们,甚至于把他们“当猴耍”,手段无异于马戏团。

  媒体也闻风而动了。几位在媒体工作的同仁告诉记者,“凤姐”来了,我们当然都知道这“很无聊”、“很病态”,但既然这是一个热点,就不由自主地来了,而且,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还要挖空心思地“挑逗”她,这样才能让她“雷语不断”,才能赢得收视率和阅读率!

  在这样几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下,“凤姐”,“芙蓉姐姐”这些“丑星”盲目的自信、狂热的自恋被催化和放大,更加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乃至于放弃尊严,以夸张和反讽,挑战着大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一幕幕“闹剧”和“活剧”就这样上演了,而且一波高过一波。

  在这样的狂欢中,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在表面的热闹乃至狂热背后,内在的价值已经被完全掏空,甚至于说,我们挟裹在这样的娱乐文化潮流中不可自拔,剩下的只有苍白与无聊。更糟的是,这种潮流被无限放大之后,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示范效应,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一位朋友告诉记者,自己17岁的孩子是一个“凤姐迷”,她每天关注着凤姐的一举一动。朋友说,“我担心这样下去,会对她产生负面影响,凤姐所谓的成功经验,会让她今后在求学乃至工作中无所适从!”

  把沉重化作一笑——

  全民审丑中价值观趋向扭曲与异化

  随着“凤姐”们大行其道,观众和读者都成了消费者。我们在消费他们的同时,自己也成了“看客”,价值观的扭曲与异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平时在消费光芒四射的名人、明星的时候,常常是仰视的,甚至是自卑的,感觉他们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我们在兴高采烈地消费 “凤姐”们的时候,却可以居高临下,滋生了一种智力、道德、学识乃至价值观的优越感,甚至还获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感。“嘲笑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从而弥补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失落,”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陈曙红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弱者心理,而且以残酷或者说残忍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与“凤姐”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我们在嘲笑他们的同时,其实也在嘲笑自己,“把沉重化作一笑。”“凤姐”们自信、自恋的背后,其实是自践、自戕,可悲却又可怜,而我们兴致勃勃地消费他们时,我们也很可悲,也都很可怜。一位做大学教授的朋友对记者说:“从电视上看‘凤姐 ’,那么多的市民和媒体对她追捧和炒作,我看到的却是‘人为鱼肉,我为刀俎’般的冷酷,我很惊诧于这种可怕的同类相伤。”

  一位网友说,“凤姐可以狂躁,我们以及这个社会如果都狂躁,那就太可悲了。”对形形色色的“凤姐”们,我们应该去同情,去倾听,去审视,走进他们的内心,其实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本报记者 贾梦雨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