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前进葬鱼腹,决不后退半步生”,曾参与解放海南岛战争的宋宪华老人这样描述战士们当年的昂扬斗志和勇猛前进的决心。
1950年,宋宪华是解放军第43军128师383团一营一连机枪班战士。他被编入解放海南岛渡海先锋营后,和战友们担负的任务是提前登陆接应大军。
今年78岁高龄的宋宪华老人曾在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两次负伤,右耳被炮弹震聋,左腿也因为受过伤行动不便,但老人非常健谈、乐观。老人祖籍河南省洛阳市,解放后他在海南工作生活了16年,在他心里已把海南当成了“第二故乡”。机缘巧合,前不久老人来海南度假,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以木帆船为渡海工具作战
1949年12月初,随着广西战役的基本结束,解放海南岛箭在弦上。
为固守海南岛,蒋介石任命薛岳为海南防卫总司令,国民党的军队加上地方反动武装,总兵力约10万人。薛岳倚仗海军和空军优势,组织了环岛立体防御,并用他本人的别名命名为“伯陵防线”,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海登陆。
当时,我军渡海部队不仅面临航渡距离远、水流急的困难,而且登陆点均在我军炮兵射程之外,我军无法对渡海部队进行火力掩护;而国民党部队的军舰则能驶到中流,对我军渡海部队实施炮火拦截。同时,岛外国民党部队可随时从空中支援守岛的国民党部队,而我军空军部队刚刚组建不久,短期内难以投入实战。
在当时的情况下,四野渡海兵团的作战方案是:以木帆船为渡海工具,解放军战士们在接到解放海南岛的任务时信心十足,他们在汹涌澎湃的大海边扎营后,一场规模空前的海上大练兵伴随着广泛的思想动员开始了:练游泳、练登船、练起渡、练摇橹、练救护、练抢滩、练登陆……
宋宪华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那一年他18岁,父母已染病双双去世。他随舅舅从河南来到天津参加革命,天津解放后,他跟随43军南下,经武汉,过广州,参加过很多次战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虚心向渔民学驾船技术
“我们那时做了很多准备,一是思想上的准备,二是物资上的准备。战士们大都是北方人,第一次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深受震撼。为了把这些‘旱鸭子’训练成‘海军陆战队’,战士们住进渔民家中,向渔民虚心学了两个月的驾船技术。”宋宪华说,刚开始坐船出海,所有的“旱鸭子”都是又吐又晕,晚上躺在床上也头晕。渔民们很耐心地教战士们学习撑船、起渡等技术。当时的渔民生活贫困,不仅受国民党压迫,还受到渔霸的欺压。解放军战士和渔民相处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纪律,渔民们深受感动,和战士们相处堪称“鱼水情深”。
两个月后战士们基本适应船上作业,不再晕船,也知道看海水的流向和涨潮落潮了。战士们期望早日登陆海南岛,随时等候首长下令出发。
1950年3月5日黄昏时分,随着进攻的一声号令,我军第40军118师352团一个加强营的800名勇士直扑海南岛,为接应大军登陆做准备。
3月10日下午,第43军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1000余人借着盼望已久的东北风,乘风帆登上海南岛,同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独立团会师。宋宪华就在这批战士中。
宋宪华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在湛江驻地附近有一个老渔民被称为“土气象台”,擅长观察气象,战士们每天围住他问,哪天会有大风?因为当时的渡海工具只有木帆船,必须有风才能起航。连续好多天老渔民一直说没有风,战士们感到很焦急。有一天,老渔民去找部队首长,郑重地说,3月10日这天有东北风,伴有大雨。事实证明,他说得很准。
顶风冒雨悄然登陆海南岛
“我们这支队伍于3月10日从湛江硇洲岛出发,历经20多个小时登陆海南岛赤水港。”宋宪华说,出海那天晚上,风很大,雨也很大,巨浪冲天。他乘坐的船被称为“勇猛七号”,是一艘双桅船,同船有40多人。因为下雨,战士们的帽子和棉衣都湿透了,身上冻得冰凉。半夜里发现船上有很多积水,战士们以为是雨水淋入,不停地用桶往外舀水,然而船上的水总不见少,眼看船就要往下沉了,这时突然来了一个大浪把船推向浪尖,也正是这一颠簸,大家看到船底出现了很大一个洞。“谁也不准跳海,坚决不能后退。”战士们呼喊道。大家拿来被子等堵住漏洞,还用肩膀顶在那里。船上的水少了,速度快了,终于平安避过了这一危机。
由于隐蔽得当,加上风急雨大、天气恶劣,这支队伍在海上没遇上敌人的军舰和飞机,于次日抵达海南岛。大家会师后才知道很多战友都在海上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搏斗。同日出发的“前进2号”的风帆被大风刮掉了下来,船的重心倾斜,左右摇摆,非常危险。有船工要求砍掉桅杆,但营长不同意。因为一旦失去风帆,这艘船便很难赶到海南岛和部队汇合了。一名叫李湘振的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把绳子绑在自己腰上,灵敏地爬上桅杆,把绳子重新接上,船终于再一次顶风前进。
接应大军登岛作战中负伤
渡海先锋营登陆后与接应部队里应外合,迅速进入刚开辟的根据地。先锋队的任务是为大部队登陆海南岛探路,作接应。在大军到来之前的一个多月时间,先锋营战友们以及当地游击队员浴血奋战,情同兄弟。
宋宪华说,先锋营登陆海南之后因为人数少,不能与国民党军队大规模作战,因此一直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找到有利地形才进行反击。大家昼伏夜出打游击,晚上行军看不见路,为避免战友之间彼此失散,大家找到了一个土办法,就是用椰子壳的外皮在雨里沤一段时间,之后会发出萤光,大家把椰子壳背在背包上,以此来引路。
4月3日,先锋营在澄迈中瑞配合琼崖纵队作战,战斗取得胜利,宋宪华在这次战役中负伤,右耳被震聋。
4月17 日,宋宪华迎来登岛后的第一次大战役———福山阻击战,战斗空前激烈。“敌军无数次冲锋,我们就抵挡,甚至反冲锋。”宋宪华说,必须要紧紧地把敌人围在城里,掩护大部队登陆。这场战役打了1天,大部队上岛后,终于集中优势兵力将这股顽敌消灭。在这场战役中,为了掩护一位受伤的战友,宋宪华的右腿被打伤。
在病房听到海南解放消息
澄迈福山一战受伤之后,宋宪华被送进华场一带养伤。“5月1日全海南解放时,我依然在华场民房养伤,那时伤员多,药物少,腿上绷带解开后,有很多蛆虫从我的大腿上往下掉。”回想起那段往事,宋宪华一再叹气。
宋宪华在病床上听到了全海南解放的消息,已是5月1日之后了。这一消息本在意料之中,听到后他依然感到心里特别高兴,伤口似乎也不那么痛了。之后他被送往海口一家医院把腿治好了。“是海南的老乡救了我,没有他们细心的照顾,我的命早就没了。”宋宪华激动地说。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对海南、对海南人民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海南解放后,宋宪华所在的部队留在了海南。宋宪华先后在三亚、琼海、文昌等地工作生活,足迹几乎踏遍整个海南岛。1966年,因为工作调动,宋宪华离开海南到广东,1979年底回到河南洛阳。1983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先后到洛阳城建局和洛阳工商局工作,直到 1993年退休。
(本报记者 许欣 摄影报道)
1950年4月16日,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靠着简陋的木帆船与国民党精锐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作战,强渡琼州海峡,并于17日凌晨突破“伯陵防线”,胜利完成在琼岛北部的登陆任务。这是解放军海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场战役中上演……
人物档案
宋宪华,今年78岁,祖籍河南洛阳,1949年1月参加革命。1950年,宋宪华作为解放军第43军128师383团一营一连机枪班战士,在解放军大部队登陆海南岛之前,提前一个多月和先锋营战友一起从湛江渡海登陆海南岛,作为接应部队。他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两次负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