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故事不应只刮东北风
近年来,在资深艺术操盘手赵本山的运作下,黑土地的农村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就像一提贺岁片就会想到冯小刚一样,提起农村电视剧,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东北造”。
新世纪以来,《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到《插树岭》、《圣水湖畔》、《青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东北农村电视剧占领各地荧屏之势不可阻挡。《乡村爱情2》在央视首轮播出时平均收视率8.46%,最高达11.62%。
东北农村电视剧广受欢迎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20年前,韩志君、韩志晨兄弟就以《篱笆、女人和狗》(1989年)、《辘轳、女人和井》(1991年)、《古船、女人和网》(1993年),在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枣花、茂源老汉、铜锁、小庚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东北风格农村电视剧能盛行,首先因为,它们讲述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干群关系、脱贫致富、计划生育、保护耕地、进城务工……既涉及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关乎农民精神面貌的变迁。因而不仅让农民,也让三代以上都是农民的市民产生了共鸣。
其次,轻松幽默,具有浓厚的东北乡土气息。这些电视剧充分表现出了东北人搞笑的智慧。比如《圣水湖畔》中,马莲抱怨自己命苦的时候说:“这赶上横垄地里打兔子了,一步一个坎儿,一步一个坎儿。”
第三,带头人赵本山的突出贡献。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赵本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表演从来不刻意脱离乡土气,大力发掘包装了东北农村生活。凭借高超的商业营销手段,他创作了一系列口碑甚好的农村电视剧。
《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乡村爱情》系列……在这些电视剧中,主人公来自农村,去城市见过世面,回到农村之后对农村进行改革。在改革的矛盾与冲突中,村里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家长里短拉开序幕。虽然没有偶像剧或是武侠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绚丽多彩的画面、俊男美女的演员,靠着贴近生活、表演风趣,收视率居高不下。
东北农村电视剧一家独大的缺点显而易见。首先,中国不是只有东三省,农村并非仅在黑土地。这一阵风吹过,铁岭成了知名地,刘老根度假村变身旅游景点,东北成了中国农村的缩影。然而,中国地域差异十分明显,东北农村显然不能代表全国状况。对南方观众来说,他们难以理解东北乡村电视剧中的方言土语。对几亿农民来讲,电视荧屏上东北的热闹与其他地区的冷清显得格格不入。
其次,好看有余内涵不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曾撰文指出:“《篱笆·女人和狗》等‘农村三部曲’,写的实际是当代农民的心史。”如今的东北风大都以笑料贯穿全剧,更像是加长版小品,主要是搞笑,农民的压力、痛苦、追求,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无法从中读懂农民,无法从中看清农村,达不到为农民写心的程度,只是一道快餐。
1954年,作家孙犁写了《论农村题材》,虽然说的是小说,但其中的精神足堪借鉴。“这些文学作品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农村生活缺少考察……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用旧观点旧方法去描写农民,在他们的笔下……农民,几乎成了异常单纯的希腊时代的放牧牛羊的男女……农村生活事实上比起这个来更复杂得多,更深刻得多。”
如何提高农村电视剧的内涵呢?首先要真实。农村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全国起码有三分之二的人知道。不是所有农村都山清水秀,不是所有农村都致富有方,不是所有农村都有基层民主。观众如果看到的是粉饰拔高过的形象工程,谈什么内涵都是白扯。
其次,编剧要有农村生活的积累,一方面明白农民的心思,一方面吃透农村发展政策,这样才有可能艺术地对接二者。
另外,人物表演去小品化。现在的东北风电视剧带有鲜明的小品化印记,着实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即便是文化层次不高的受众也喜欢。但完整的故事情节被小品化叙事肢解得面目全非。电视剧毕竟不是小品,一味流于形式对提高内涵无益。
熊 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