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冲冠一怒”暴露了啥?
“在公司,周围的人天天都说好话,我今天就想听‘坏话’和真话。我永远感谢让我经受磨难的人和给我批评的人。”11日,在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作为出品人兼导演的赵本山开宗明义。不成想,当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真说出“坏话”时,赵本山竟“冲冠一怒”,座谈现场气氛异常尴尬。(4月12日《北京日报》)
赵本山说:“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本山传媒集团如何做大,前方的路如何走,很希望专家提出意见,同时给出批评和提醒,多批评、少夸奖!我这个人抵抗力很强,非常能接受批评。”
在赵本山的“鼓励”下,曾庆瑞教授开篇便抛开客套话,直接为赵本山开起了“苦口的良药他认为,《乡村爱情故事》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很多场景、片断,但缺乏“历史进程中本质的真实”,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扁平化、不够典型,没有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
说起来,曾庆瑞教授有点太天真了,天真到轻而易举就上了赵本山的“圈套”,自己一片好心被人家当成了“驴肝肺”,给人家建言献策却遭遇人家暴跳如雷,恶语反击,真实始料不及。
不知何时开始,讲真话成为傻子的代名词,而大话、假话、空话,尤其是忽悠的话,越来越成为“香饽饽”。而且很多人因此受益匪浅,收获多多,因此也就乐此不疲。由此生发开来,领导晕晕乎乎,属下忽忽悠悠,相得益彰,皆大欢喜;而说真话者见此状况,虽然愤怒不已,但也无可奈何,久而久之也就沉默不语,甚至“好汉不吃眼前亏”,也亦步亦趋,随波逐流,加入到忽忽悠悠的行列,真话没了市场,假话大行其道。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假话害人,但很中听;也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人的本性好像就喜欢听好听的话。当然,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假话,比如拜年的话;难听的话也不一定是真话,比如无理取闹的话。
真话和假话,大家都有分辨力,即使不会脑筋急转弯,但多想一会,总会有所感悟,明白真相,这不是难事。难的是都憋在心里,各揣心腹事,甚至是笑里藏刀,尤其是某些领导,表面真诚纳谏,一旦听到违背自己意志的不同声音,总会不舒服,变着法的给提意见者“穿小鞋”。久而久之,大家也只能投其所好,一片莺歌燕舞了。与此同时,某些领导距离倒台也就不远了。就像温水煮青蛙,晕晕乎乎就死去了。
“小品王”赵本山先生红得发紫,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虎年春晚之后,一个《捐助》惹得充众人声讨,谩骂一片。赵本山头上的光环不再耀眼,人们心中的“小品王”地位一落千丈,这是赵本山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还好,面对大家的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与谩骂,赵本山不愧为大腕,从容面对,尽显大师风范。尤其是在元宵晚会上低调领奖,也表明了赵本山的一种冷静。
然而,本次因为听到“坏话”就“冲冠一怒”的举动来看,赵本山的大家风范原来是装模作样,赵本山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也难怪赵本山“怒发冲冠”,人们在热评《乡村爱情故事》的时候,赵本山本来想通过研讨会使其锦上添花,没想到教授大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坏话”说了出来,换了谁都不会舒服,何况是大名鼎鼎的“小品王”赵本山呢。
本来,赵本山恳请大家“多批评、少夸奖!”而且还说“我这个人抵抗力很强,非常能接受批评。” 听来诚心可鉴,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且反差强烈。就连起码的抗批评的能力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曾庆瑞教授说的一针见血:“本山先生被收视率带来的鲜花、掌声给弄迷糊了,被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没有原则的吹捧给误导了。 ”
其实,不仅仅因为此,赵本山早就被大家捧得找不到北了,好话听的太多了,膨胀了,自高自大了,听不进去“坏话”了,晕晕乎乎就瘸了。小品里他把范伟忽悠瘸了,现实中大家把他忽悠瘸了。戏里戏外,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电视剧也不能例外,优缺点都有,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才能不断完美。
赵本山“冲冠一怒”暴露的是傲慢,是膨胀。
余昌军
(转载此文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