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CCTV?
当央视体育频道的主持人于嘉开始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替代“NBA”解说比赛的时候,电视机前有个人乐了。
本月初,有关部门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规避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高级编辑傅振国在博客里写道:“这是汉语保卫战的重要成果……”他就是这件事的“幕后推手”之一。今年元宵节,傅振国在《文汇报》发表了长文《300年后汉语会消亡么?》。他还联系熟识的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了3份相关提案;并直接向全国人大、政协、教育部甚至中央领导上书……
与此同时,如潮的“口水”和“板砖”也一并袭来。
我爱中央电视台,不爱CCTV
央视“屏蔽”外文缩略词的消息一出,网民们不约而同把矛头指向了央视自身。在几大门户网站相关新闻的评论中,诸如“弱弱地问一句,那CCTV以后还出现不”的观点频繁出现。事实上,“CCTV”还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losed-Circuit Television)的缩略词,在国内外广泛使用,许多监控录像机上,都能看到这个标记。近日,深圳海关指挥中心还进行过CCTV监控系统软件的公开招标。
傅振国(《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有人拿央视“屏蔽”NBA这件事将军央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个意见我倒是很支持。我要说:我爱中央电视台,不爱CCTV。
在汉语环境里用英语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大众传媒中用英语对不懂英语的人不公平,不要忘了中国人中还有很多人没学英语。由于电视台的强大影响力,会给社会特别是给小孩和青年学生发出错误信号。
要把中央电视台做大做强,但是,用英语做台标实在没道理。这是跟国际接轨吗?法国、俄罗斯电视台都用英语做台标?没有。为了简练吗?央视,不更简练吗?如果实在舍不得CCTV,可把它用在央视九频道。
黄集伟(著名“语词收集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懂NBA,这是个假问题。不懂的人是根本不关心篮球的人,这些人你跟他说“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他就懂了吗?正常智商的人,遇到这种事,他不懂,他还不会去查吗?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查不到?普遍的人性是尊重既成事实的。如果真要体察那些不懂这些缩略词的人,加个括号,用中文注释就可以了。
[批注]
2009年初,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出:根据相关法律,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40%“上星”电视频道的台标都需要修改。一份来自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当时有超过六成网友认为CCTV应该改。
据不完全统计,CCTV之下的20个台标共有四种形式:完全采用“英文+数字”的频道12个,为CCTV1到CCTV12;采用“英文+汉字”的频道4个,为CCTV新闻、少儿等;采用“英文+外文”的外文频道4个,为阿拉伯语、俄语等。
郑渊洁:文字是一个国家安全的真正防火墙,比军队都管用。秦始皇最大的功劳是在中国统一了文字。这是中国至今基本没分裂的真正原因。在中国保持中文的纯正和至高无上地位,事关民族存亡。在主流媒体上,请像扫黄那样严禁GDP、CCTV、CBD……
NBA CPI已扎根汉语细胞
早在2004年,作家王蒙就曾经在一次文化论坛上做了题为《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发言,并由此开始了一场对是否应当“保卫汉语”的争论。自“全民学英语”的浪潮愈演愈烈之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这样的声音都会爆发一次。
傅振国:最可怕的不是表面上的汉英混杂,而是大家的习惯。慢慢地习惯这种表达方式,慢慢地习惯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的整个思维模式都变成英语式的了。
现在一个英语单词或一个字母已经成了汉语造句中的一个词素,比如“经销商PK品牌商”,“这话我都说N多遍了”;还有人给公共建筑取英文名,比如“赵C”、“SOHO现代城”。这两种情况对汉语的解体最具有杀伤力,有着潜在的、令人恐怖的威胁!它已经扎根在汉语的细胞里了。
黄集伟:这是一种过度的文化洁癖,文化保护不是排斥。
对缩略词不能“一刀切”,网络时代,本身就信息膨胀,这些缩略词便于压缩信息。语言本身是能够自我净化、修正的。当这个问题影响到交流和沟通的时候,自然会发生变化。“推特”每条信息不超过140个字符,网友们就发现140个汉字,远比140个英文词表意丰富,在这一点上汉语有绝对的优势。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汉语不可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需要在吸收中不断完善。
[批注]
禁令之下的“杯具”们:韩国品牌LG、中国品牌TCL、台湾女子偶像乐团S.H.E、意大利足球俱乐部AC米兰、即时通讯工具QQ和MSN……(排名不分先后)
网民“陌上花开0缓缓归”:我听的不是MP3,我听的是“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第三层面”。
网民“乌溜溜的黑眼圈”:屏蔽英文缩略词,就加个中文注解好了,VCD、DVD、CD这些我想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但是如果换成中文的,估计都得晕菜了,闹不清是个什么玩意儿。至于CPI、GDP,这些还是不用跟我们解释了,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会让它有什么波动。
让全国人民都去“对表”
在网络上,来自民间的反对声浪从数量上盖过了支持者的声音。有人甚至搬出多年前鲁迅先生的文章:“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傅振国:英语作为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在所难免。公民个人如何使用外国语言不必干涉,但国家要规定一个底线,守住主要文化阵地。建议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一个权威高效的翻译规范委员会,负责外国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的翻译规范工作。建一个官方网站,一有新词出现,立即组织翻译审定,还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号召全国人发帖翻译,最后由翻译规范委员会审定公布,全国都来跟它“对表”。
黄集伟:政府的决策不能没有边界。只要区分一个国家展示形象的语文和民间语文就可以了。比如政府工作报告里当然不能说:“哇塞!去年形势大好,有很多东东都值得注意……”但民间语言已经约定俗成的,就别动了。一个新词的出现和流行本身有一个流程。这当中有公众的参与,还有媒体的传播和引导(说到这儿,他笑言:一开始没引导好,你们媒体有责任。)这是个互动的过程,不是权威机构来直接指认就行的,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去命令。
[批注]
黄有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其实,从一个职业翻译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是不可翻的。我看了一辈子英美国家的报纸杂志,从来没有看到过英文里面有夹杂汉字的。对外来语进行母语化的吸收,这是国际通用的规则。
网民“风灵5899”:Whatever U like or not,崇尚GB的大佬们拾起反对“拿来主义”的大棒痛打“落水狗”,这大概是所谓的“费厄泼赖”……
[预言]
下一个“被纯洁”?
比英文缩略语更来势汹汹的是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冲击。这是一个90后在应聘某保险公司时填写的问卷,在互联网上被当做笑料转来转去,博主“尹岩”评论说:“这个90后, 挺让我刮目相看的。他的充满时代感肆意的表现力,让我第一时间笑喷,就这样,活蹦乱跳地,就站在了你面前。时代啊! 真是令人感叹”。
主 笔:张 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