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清明”:让传统民俗“发新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低碳清明”:让传统民俗“发新枝”
2010年03月30日 13:29 来源:大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漫画/ 唐春成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3月27日,北京市迎来今年清明祭扫第一个高峰日,截至下午 4点半,全市111个扫墓点共接待扫墓群众34.6万人。八宝山革命公墓首次启动了“鲜花祭英魂”免费赠花活动,丰台玉叶陵园则推出“ 插柳”的祭祀新方式,倡导过一个低碳清明节。(3月28日《京华时报》)

  《论语》名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沿袭上千年的清明节,既寄托着每个家庭对先人的缅怀,同时作为民俗传统和集体仪式,它又承载着定期维护并擦亮历史记忆的文化功能。

  传承民俗文化需要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清明节祭祖活动,离不开焚香、烧纸钱、放鞭炮等文化符号。然而在现在,它们却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每年清明节,各地森林管理和消防安全等部门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仅3月20日、21日两天,湖北武汉、鄂州两地就发生了5起山火,且均由扫墓者烧纸钱放鞭炮和游客乱丢烟头引起。另据专家介绍,燃烧纸钱,除产生二氧化碳外,还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多环芳烃等多种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随着低碳时代到来,让清明节低碳化,是一种必然且必须的正确选择。

  减少纸钱焚烧,以敬献鲜花、插柳植树等环保方式扫墓追远,“低碳清明”与文化传统概念中的清明并不矛盾。民俗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但民俗也不是古已有之、一成不变的。以清明节为例,其相传始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至唐代方固化为民间习俗,在此后漫长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加入了扫墓、踏青、郊游、戴柳、蹴鞠、荡秋千等风俗乃至体育文化娱乐元素。如果把源远流长的民俗比作一棵万古长青之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因时而变、在因循传承中屡有创新,就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活水源泉。

  时间如河流,奔腾不息,久久无休。时间又何尝不是一张巨型滤网,一方面忠实地守卫着传统的躯壳与灵魂,另一方面滤掉浮沙、摒弃腐土、吸附珠贝,使古老传统在每个时代的鲜活现实中保持新陈代谢,堆积起博大与厚重。今天我们接过清明这面民俗旗帜,赋予清明以低碳意义,谁能说在未来若干年之后,它不是民俗中的一部分呢?尤其在虎年清明节到来之际,史上最强沙尘暴席卷16个省份,2.7亿人深受侵扰。打造“低碳清明”,既是为民俗传统催发新枝新芽,也是对老祖宗传下的青山绿水壮美河山负责。

  有道是:沙尘漫卷版图中,环保植绿痛思痛;清明再写低碳书,家祭无忘告乃翁。

  张培元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