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知青文学”至今已经跨过了近三十个年头,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命运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大的读者群。从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到老鬼的《血色黄昏》;从莫伸的获奖作品《窗口》到近几年准备改编成电视剧的《山楂树之恋》,“知青文学”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昨日,陕西省社科院文艺研究所知青文学艺术工作室成立大会在省社科院召开,这标志着我省在“知青文学”方面的研究和创作,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而有关“知青文学”的影视剧成为近两年来荧屏的最大卖点这一文化现象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
“知青文学”最难忘的青春记忆
大约在三十年前,以《伤痕》、《窗口》、《孽债》、《年轮》为代表的“知青文学”在我国风靡一时,无数从农村广阔天地返城的知识青年们争相阅读,掀起了一股不可小视的文学浪潮。
三十年后,旅美作家艾米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山楂树之恋》再次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演员柳云龙在看完这本小说后说:“我想演书里的老三,那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孙俪在看完《山楂树之恋》一书后曾说:“我几乎是哭着看完这本小说的。我虽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但是我非常羡慕他们的爱情——那种真实纯粹,它让我感动。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扮演静秋。”
“知青文学”又称“伤痕文学”,因卢新华一篇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伤痕》而起,后来引发了众多作家对“知青文学”的挖掘。随后,著名作家张承志、史铁生、梁晓声、韩少功、张抗抗、池莉、王小波、王朔等作家都写出了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不少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名作。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作家又对知青生活题材进行了重新的挖掘,进而产生出一批深受读者好评的作品,如作家都梁的《血色浪漫》、艾米的《山楂树之恋》等等。曾以一篇知青文学《窗口》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我省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省社科院文艺研究所所长莫伸说:“知青文学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上山下乡的那段日子,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青春记忆,那些苦难的岁月经过时间的磨砺,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种滋养,一种宝贵的个人体验。”
“知青文学”缘何成为影视剧宠儿
近年来,由知青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产生了如《血色浪漫》、《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青春有关的日子》、《薰衣草》等一大批影视作品。
影视剧导演为何钟情知青文学?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莫伸同时也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编剧,执导编剧过《郭秀明》、《支书和他的媳妇》等一批作品,他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说:“知青的生活体验很独特。城市青年、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农村,开始了一番不一样的生活,而经过几年的劳作和生活,他们对农村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在农村生活期间,很多人都经历了饥饿、高强度劳动、疾病等生活难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个人烙印。另外,当时的知识青年也不过是十几岁到二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面临着升学、就业、理想、爱情等一系列的生活命题。这样的场景往后不会再出现,显示出了这一题材的独特性。再者,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过去的艰苦岁月不了解,在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知青题材的影视剧无疑能满足很多年轻人对那段特殊年代的探知欲望,让他们了解父辈们的这段蹉跎岁月很有必要。”
省内首家“知青文艺”工作室挂牌
3月23日,陕西省社科院文艺研究所知青文学艺术工作室成立大会在省社科院召开。为了做好知青文艺工作室的正常工作,会议设立了领导决策小组,由老三届代表王克良、王农、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莫伸三人组成。工作室主任戈戈、副主任刘莹,同时聘请一批作家为创作员。另外,知青代表、作家林明远的长篇知青文学之作——《东坑》研讨会也在本次成立大会之后召开。
对于“知青文学”的此次活动,我省的不少著名作家都表示关注,著名作家陈忠实、赵熙、叶广岑、王蓬、子页、商子雍和评论家李星担任该工作室的顾问,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实习记者 曹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