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隔海相望六十年:长离分 情何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富春山居图》隔海相望六十年:长离分 情何堪
2010年03月25日 09:54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月20日,在《富春山居图》原创地浙江杭州富阳市,来自台湾的山水画家林进忠、蔡友与大陆的冯远、孙永等6名山水画家在15米长卷上共同临摹《富春山居图》,并发出真迹“合璧”的邀约。 中新社发 柴燕菲 摄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这是《富春山居图》... 中新社发 杨可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首尾分离三百载 隔海相望六十年

  《富春山居图》,长离分 情何堪

  核心阅读

  一幅作于660年前的山水画,最近深深牵动了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思绪。

  它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既是有着中国山水画作品中“第一神品”之美誉的“画中兰亭”,又是因火焚残缺、“死别生离”而具有传奇色彩的传世名画。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台湾记者问时,特地提到这幅目前一段在浙江、一段在台湾的画卷。那句情真意切的“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那句饱蘸深情的“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让这幅画卷承载了更多意义。

  剪不断的乡愁家愿,挂在了这幅长长的画卷上;而围绕这幅画卷合璧团圆的一次次努力,让人们有了更多期待……

  乡愁,也是一幅长长画卷

  3月20日,浙江富阳,春光明媚风景如画。《富春山居图》的特种邮票首发仪式正在此地举行,分隔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邮票上“完璧合展”。那一天,一个场景给《宁波日报》记者南华留下深刻印象——

  专程从杭州赶来的台胞金姓老人,在《富春山居图》纪念封上,毕恭毕敬地抄上了一首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在希说到“海峡隔不断五千年的文化”时,他眼中不禁涌出泪花:“以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现在对我来说,乡愁还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多想在《富春山居图》诞生660周年时,能亲眼目睹这一代名画完璧重圆在上海世博会上啊。”

  3月23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用三句话给济济一堂的听众们概括他热爱与研究的《富春山居图》:“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历史就是这样“巧合”。他说,《富春山居图》于公元1350年庚寅年完成;300年后,1650年,明代收藏家吴洪裕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是为“毁于庚寅年”;而同样是在庚寅年的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深情希望,让《富春山居图》从一件艺术珍品变成两岸相连的一个文化象征符号。

  此刻,邮票上的那幅《富春山居图》真迹的主体部分,被作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而另一小段,则静静躺在浙江博物馆武林新馆那个恒温恒湿的展柜中,书写着《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陪伴一侧的,是明代杰出画家沈周的《富春山居图》摹本复制件。人们只能从这份摹本中,了解国宝的全貌。

  邮票上的合璧,替代不了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的多年心愿:什么时候,这一卷分居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一起静卧展柜,让同胞细细地端详它精美无比的真容全貌,倾听它无声地诉说悲欢离合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的多舛命运,是中国文化史的写照,更是两岸隔海相望的折射。画卷本是黄公望为挚友无用师所绘。但几经辗转流离,明朝末年,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痴迷到决定死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并一分为二。火烧之前,画卷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火烧之后,毁坏5尺,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只有51.4厘米,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大约有6纸636厘米横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逃过“死别”一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境地。

  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杭州,台北,600多年名画,从此隔海相望。

  坚冰,十余年慢慢融化

  五千年的同根文化,岂是一湾窄窄的海峡能阻隔与分离?

  早在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电视台曾与台湾“华视”联合举办中秋晚会,电视屏幕上,这件传世名作在分离后首次通过技术手段“拼接”起来。

  1999年7月,在富春江畔,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孔仲起、台湾中华艺文交流协会会长史元钦、台湾国画家李奇茂等30多位海峡两岸书画家,联手临摹《富春山居图》长卷,书写了一段佳话。

  杨建新是当年“圆合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当时,他任浙江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10年前,两岸文化交流远没有今天这样频繁,互动很难。能两岸临摹,已属不易。”

  2005年,《富春山居图》真迹合璧共展再次有了新进展。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曾几次到台湾努力促成此事,也得到了反馈:欢迎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先去台湾展览;不过,“无用师卷”到大陆来“探亲”,先不谈。

  这令杨建新既兴奋,又遗憾,“‘剩山图’去台湾展览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希望实现两岸《富春山居图》的交流,有来有往。”

  更大契机出现。2009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37件文物“出宫”,到台北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办“雍正大展”。两岸文物40多年互不往来的格局,被“雍正这个老头”率先打破。

  此时,台湾方面也向浙江博物馆捎来口信、寄来书信。他们准备举办一个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希望能借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展出。这一次,杨建新态度依旧:浙江“没问题”,希望“双向交流”;而这一次,双方的共识在增多,合璧展出开始有了具体的时间计划。

  圆合,正在指日可待

  3月23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卷合璧展出的时间,极有可能在2012年。

  消息既出,让两岸民众既喜且憾。喜的是,画圈圆合指日可待。憾的是,为何还要苦等两年,而不是借上海世博会圆合?而对许多大陆同胞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在大陆一睹《富春山居图》真实全貌?

  对此,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的解释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属于70件“限展国宝”,出馆甚至展出都有严格规定,每4年才会展一次。2010、2011年的展期已经排满,“能确定看到《富春山居图》真迹的最早时间,是在2012年。”

  和杨建新一样,冯明珠对“剩山图”到台湾持乐观态度。但她也坦言,要让“无用师卷”到浙江博物馆一起展览,还需解决一些问题。在台湾,文物外展有明确的规定。凡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台湾办展览,当地必须要有司法免扣押文物法,以确保不扣留展出文物才能成行。但大陆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这令台湾颇为担心。

  这个问题显然一时难以解决。不过,在大陆文化界人士看来,总有其他变通方法,比如到第三方展出,或是共同办展。去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37件展品首次跨越海峡到台北时,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就曾公开表示,“两岸文物交流是天然的,人为隔不断,迟早要联系。”2008年11月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曾以民间身份访问台湾,并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一再声明,而且还可以再次声明,回大陆展览的文物不涉及所有权和保管地点的问题。”

  而杨建新也在力促此事。他说,虽然大陆为此专门通过“司法免扣押文物”条款不现实,但大陆的海关法律规定,所有境外(包括港澳台)经海关批准暂时进口的货物(包括文物),必须在海关如数清点清楚,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交流任务,并且如数运出海关,一件都不能留下。否则,就要予以处罚。所以,《富春山居图》回大陆,“台湾方面完全不必顾虑”。

  文脉,靠两岸共同呵护

  尽管“两卷合二为一”还在共同努力中,但形式多样的“合璧”,已在近期频频展开。

  就在邮票版《富春山居图》率先“合璧”的同一天,3月20日,来自宝岛台湾的林进忠、蔡友和林锦涛等3位教授,会同郭怡孮、孙永、马锋辉等6位大陆学者、书画家,以重绘、补残的方式“合璧”。他们现场泼墨挥毫,重绘《富春山居图》全卷,并根据真迹画作的风格、整幅画总体流线走向和富春山两岸真实的山脉走势等,补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圆合处的几十厘米火焚残缺部分。

  3月23日,由于关注、询问《富春山居图》的市民急速增多,台北故宫博物院特地请来前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以及前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王耀庭,分别以“‘剩山图’与富春卷原貌及其流派”、“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的影响”为题,举行讲座。当天,仅能容纳200多人的文会堂坐满了人。这令台北故宫博物院教育展资处处长朱惠良很是感慨。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礼品部,《富春山居图》的复制品最近成了热销货。“定价是3万3千台币,很快就全部被买走了。”工作人员说,“现在只能预订,最快得两周后才可能拿到。”

  台北故宫博物院最近还在规划一个名为“山水合璧”的展览,会把所有跟黄公望有关的,包括和他同期的元代大家的作品,以及一些明清两代临摹、仿制品一并展出。

  当然,人们最希望的是,看到《富春山居图》能尽早跨越海峡,并卷展出,在它已有的传奇中,再注入一段新的传奇……

  链接

  有多少国宝隔海相望

  1948年至1949年初,国民党当局分三批共2972箱将故宫文物运抵台湾,而“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及“中央博物院”等的文物精品也随之而行。其中,故宫文物有65万件,包括书画器物精品7万多件,其余为书籍、档案。运抵台湾的故宫文物虽仅是小部分,但多为精品。除了《富春山居图》,最为知名的隔海分离文物还有:

  “三希堂”法帖

  王羲之之侄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在北京故宫,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真迹在北京故宫,清院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仇英所绘的《仇本清明上河图》在辽宁省博物馆。

  《满文大藏经》

  共印制十二部,至今虽仅有一部复现于世,不过数万片梨木经书与108函印本俱全,其中32函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经板与76函藏于北京故宫。

  《四库全书》

  文渊阁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在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在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今藏浙江图书馆。

  《自叙帖》

  唐代怀素的《自叙帖》独具“珠椟合璧”的涵义,当年因日军侵略,故宫文物管理人员曾以为暂避一时战火就会平息,只带走了帖册,而将由珍稀木材制作的椟匣留在了北京,现在帖藏台北,匣藏北京。

  魏思梦整理

  “双清汇流”黄浦江尚难如愿

  三方达成九项共识重逢可期

  本报上海3月24日电 (记者曹玲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图》能否出现在上海世博会,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双清汇流”?这个备受国人期待的世博会中国馆悬念之一,可能将无法如愿。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馆的重要展示内容。在中国馆最高的49米层展区,长达百米的整面墙都被放大数百倍的多媒体展项《清明上河图》所覆盖。中国馆展示方案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此前曾表示,国宝《清明上河图》原件,有望在部分时段出现在世博期间的中国馆。“《清明上河图》有多个版本,除了北京故宫的版本,我们希望能多一点版本,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版本,正在联系商榷。”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是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由清宫廷画师陈枚等5人于乾隆年间绘成。业界人士口中的“双清汇流”,即指北宋张择端本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同时推出。

  据介绍,有关方面此前曾进行了多次努力,期盼能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借展上海世博会,与有望出现在世博会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重逢”。但现在看来,几乎没有可能,主要障碍仍与文物条款的制定相关。

  “但这次无望,并不代表以后没有希望。”知情人士介绍,相信通过此次接触,“将为以后两岸文物借展等交流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已授权制作超高仿复制品,将在世博园区内外的世博会特许零售店发售,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双清汇流”。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三方,已在专家交流、学术研讨等方面达成九项共识。

  记者 顾 春 杜 榕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