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历史剧,人们总要先搞清楚是正剧还是戏说。如果是正剧,那要当做教科书一板一眼地学习,而戏说,潜台词像是胡编的,总归不太严肃。可是并非所有历史剧都能给个清晰的定位,遇到这种情况可麻烦了,播出之前,创作者为了给观众一个交代,往往搞出些新名堂来。北京卫视正在播出的这部《苍穹之昴》,制片方说是“传奇历史剧”,演员说是“另类历史剧”,因为里面还有“穿越”和“魔幻”,导演解释这是“严肃的戏说”。倒把观众搞糊涂了。
《苍穹之昴》究竟有多另类?看了之后,你会发现它确实和以往的很多历史剧不太一样,介于正剧和戏说之间。
慈禧、光绪、珍妃、荣禄这些是历史人物,而张夫人、梁文秀、春儿,这几个主角都是虚构出来的,甲午海战、百日维新的大事件是实的,宫里宫外发生的事都是编的,这虚虚实实穿插在一起,竟让人觉得非常可信。比如有段情节特别像武侠小说,很好玩,春儿进宫当太监前先由张夫人引荐到宫外一处老太监群居的地方学本事。这地方看起来像个乞丐窝,实际藏龙卧虎,同治年间因触犯宫规被问斩了的大太监安德海被慈禧暗中救下,化名老德子苟活在这里,还有昔日南府戏班慈禧面前的大红人,京剧名伶黑牡丹。春儿机缘巧合地得到这两位高师指点,一进宫很快被慈禧宠信,跟他说些体己话,也因为这层关系,春儿眼中的慈禧是个爱漂亮、爱笑、爱玩,又挺和善的老太太,这是合情合理的。既非给慈禧翻案,又展示出了慈禧的多面性,因生动而可信。
如果因为虚构就把《苍穹之昴》归为戏说,其实不尽然。
恰恰因为这几个虚构人物,电视剧对历史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而能比很多历史正剧都更深入,视角也更开阔。比如演百日维新的失败,有这么一场戏。光绪在维新派的辅佐下积极变法,一天下了十一道谕旨,军机处的大臣们看得应接不暇,就调侃说,“光发谕旨有用吗?倘若今天发下去明天就能实现,这世上就用不着为政之道这套大学问了。”主张维新的大臣梁文秀去劝谏光绪“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朝令夕改,贪功冒进,快刀斩乱麻只能加速失败,结果被光绪赶了出来。事后,光绪跟太监说,自己也明白这些道理,但又拿不出解决办法,只能更加激进。此时的慈禧放权给光绪,就是等着彻底搞砸后再回来名正言顺地收拾残局。慈禧老到的政治手腕,光绪稚嫩的理想主义,维新党不成熟的革命热情,共同推动了百日维新的失败。梁文秀是虚构出来的,他的眼界超越了康有为和梁启超,超越了时代,他的观点显然是现代人重新回顾历史所看到的成败与因果关系。所以,历史剧里的虚构并不一定就是不严肃,不认真的。
近几年,历史剧减产,一方面与政策有关,一方面也反映了观众的收视疲惫。尤其历史正剧,进入一种模式,社论式的宣讲治国之道,加上阴谋论下的官场、宫廷权斗,如果去掉画面,光听台词,都像在喊一样的口号。更可悲的是,还常常表现出对圣主明君的称颂,这种称颂是省略历史大环境的,好像引导观众相信,国家的兴衰仰赖君主一人。情节模式化后,历史剧的创作重点偏向了考据,片尾的专家顾问名单一大串,从站到坐,说话的口气,都要模仿古代不走样,可结果还是免不了争议不断,有时甚至掀起两派专家的学术之争。
事实上,一部历史剧再精确也代替不了历史书,读史书也不应局限了现代人的思考。《苍穹之昴》里有段情节讲梁文秀进宫给慈禧和皇后讲史,慈禧夸他渊博,故事也讲得吸引人。梁文秀就说,他小时候也顽皮不爱学习,总去茶馆听说书,听得入迷了就想知道说书人讲得到底是不是真事,于是到史书里去找答案。其实,历史剧就相当于说书人而不是教科书,管他正剧、戏说,另类、严肃,想了解历史的观众还是亲自翻书找答案才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