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终于眷顾另外一个人了,他就是后来独当国事数十年、拥有最复杂多面性格特征的晚清核心政治人物——李鸿章。
合肥城东30华里,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磨店。一百多年前出了一个大人物,号称大清“相国”的中堂大人——李鸿章。
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1823年2月15日。身高一米八,有大才,有大志向,有霸气。16岁中秀才,20岁赴京城求功名,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诗句,蜚声士林。虽是一介书生,却常自比西汉名将霍去病。
在京期间,李鸿章在父亲引荐下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巨大恩师——曾国藩。这对师生将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时而携手并肩,惺惺相惜;时而同床异梦,明争暗斗。
道光2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二甲第13名进士,选入翰林,这虽然只是一个内廷侍从,不过一旦外放地方,以其皇帝近臣的身份很快就会被提拔升任朝廷要职,前途无量。
然而,太平天国改变了李鸿章的人生走向。
太平军号称百万之众,已控制了长江中下游重镇武汉、九江、安庆一线,朝廷的八旗、绿营根本不堪一击。咸丰皇帝开始考虑动员民间志愿兵和雇佣兵,以弥补兵力不足。
曾国藩此时已奉命在湖南老家整训团练湘勇,将这支志愿兵锻造成了能够在内河、山地和城市执行野战任务的雇佣军。
太平军从武汉顺江而下,占领了安庆,李鸿章得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就鼓动他的同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劝他上书来解决这个安徽问题,而且他自己是连夜操刀,代吕贤基写了这样一篇奏折。
吕贤基原本只想表现忠心,没想到李鸿章代笔的奏折文采飞扬、激情四射,咸丰皇帝被感动得龙颜落泪,索性委派吕贤基回乡组织团练。
吕贤基觉得自己是自讨苦吃,所以就跟李鸿章说:“都是你使的主意让我上前线,我也要把你绑上,咱们一同回家乡。”
李鸿章从此开始了“翰林变绿林”的坎坷岁月。虽然历经数年战场磨炼,李鸿章也取得一些战功,但是朝廷不肯放权,正规军势力太大,他属下的团练部队始终受到压制,不能成大气候。
心情抑郁的李鸿章,想到自己的老师——正在江西前线作战的曾国藩。他给曾国藩去信,表面上,表达的只是一种对湘军成功的敬佩之情。但是敏感的曾国藩察觉到了李鸿章打算投奔自己门下,于是主动邀请他进入湘军的幕僚系统。
此后的四年里,从政务到军务,李鸿章获益匪浅。曾国藩也看准李鸿章是个好苗子,认为他的特点是“才大心细”、“文武兼资”;另外,就是在决策方面,曾国藩有的时候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犹豫不决的时候,跟李鸿章商量一下以后,“速有立决”。
如此师生,真可谓珠联璧合。
但是李鸿章性格执拗专断也是出了名的,虽然身为下属,如果意见不合他往往固执己见,甚至不惜以辞职相争。“李元度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1860年,是曾国藩最艰险的一年,湘军被太平军围困在安徽江西交界的一块锅底形山区,兵家称之为“死地”。运输补给困难,兵员伤病损失无法补充。在这个时候,曾国藩一向宠爱的爱将李元度又不听调度,擅自出兵,遭遇兵败。曾国藩大为不满,,就委托李鸿章替自己起草奏折,准备撤掉李元度。李鸿章和李元度的私交本来不错,而且李元度还救过李鸿章的命,李鸿章当然不愿意弹劾李元度。曾国藩就跟李鸿章讲,你不写,我自己来写。李鸿章说,既然这样,我在这儿待着也没什么用了。一甩袖子,回家了。
尽管不久后,李鸿章又回到恩师身边,但从“李元度事件”不难看出,李鸿章不甘久居人下,早晚要独立成军。
而上海官绅们演出的一场哭请救兵的话剧,使李鸿章意识到:机会终于来了!
湘军诸将只想稳固到手的地盘,拒绝出兵。李鸿章意识到,救援上海是自己独立成军的绝佳机会。他主动请缨,要返乡招募一支军队。曾国藩想,湘军自从出省作战以后,连年征战,三湘的兵源枯竭;另外,将士都比较疲怠。利用两淮的子弟,建立一支新的部队,在某些方面辅佐或者代替湘军作战,是他早有考虑的。
三个月后,大帅曾国藩站在安庆北门外这片空地,不禁大吃一惊。李鸿章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变出13个营六千多名衣衫不整,目光凶悍两淮官兵。
1862年3月4日,淮军正式成军。
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摆在面前,上海已经危在旦夕,陆路行军赶过去肯定缓不济急,长江水路又在太平军的控制之下,这六千人如何瞒天过海,暗度陈仓?
上海官绅早有对策。上海的官绅和英国驻上海的那些领事、官员商量以后,决定租用外国火轮船,把安庆的淮军运到上海来。
从1862年4月5日到5月29日,新组建的13营淮军分七批,平均每条船装运一千人,陆续沿江驶往上海。因为船只外观看上去就像普通的货轮,太平军绝没有想到体量不大的小火轮里居然可以容下一千名士兵。
就这样,六千多名淮军士兵,大摇大摆地从太平军层层堡垒间溜了过去。运送期间没有走漏消息,除了闷死一名士兵以外,整个行程有惊无险,这出奇大胆的千里大穿越行动,堪称军事史上一个奇迹。
一出场就不一样,一亮相就不一样。
1862年4月的上海,春寒料峭。李鸿章带领六千多名淮勇在黄浦江畔登陆。继湘军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支新军崛起。
淮军开始了它将近40年风雨兴衰的传奇历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