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富春山居图》系“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为无用禅师所作。它以水墨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林木葱郁,疏密有致,是黄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明万历年间被焚成两段,前段又称《剩山图》,纵31.8、横51.4厘米,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新社发 摄
《富春山居图》,久分应合
阅读提示: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及分藏海峡两岸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今年两会中,多位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希望《富春山居图》早日合璧。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第一时间给予回应,欢迎《剩山图》赴台。但据指出,《剩山图》赴台或可操作,但“无用师卷”来大陆有困难。
□今年为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完成660周年,黄公望为“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图》为其代表作,淡雅秀润雍容和谐的风格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优美内涵。
-多位文艺界委员关注《富春山居图》“合璧”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及分藏海峡两岸的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无独有偶,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文艺界的多位委员也关注着这幅久分未合的名画的命运。何水法委员提出,《富春山居图》完成于1350年,到2010年正好660周年,中国人讲究“六六大顺“,希望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通过两岸的积极合作,促成其早日“合璧”。他的提案得到郑欣淼、冯骥才、冯远、王文章、梅葆玖、陈祖芬等委员的附议。
《富春山居图》为元代黄公望名作,它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峰峦叠翠、茂林修舍,简洁中透露着温润淡雅的气质,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珍宝。《富春山居图》在600多年的流传中命途坎坷,曾先后为沈周、范舜举、谈志伊、董其昌、吴之矩、吴洪裕收藏。顺治七年(1650)年,吴洪裕病危时曾命人将此图焚烧殉葬,但为家人抢出。此后该图分成两段,各自辗转。前段被称为《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归王廷宾,1938年再归吴湖帆,1956年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得,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后段称“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为清廷得到。上世纪30年代,战争在即,故宫重要文物南迁,战后“无用师卷”又辗转运往台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也就是说,从1650年以后,《富春山居图》就分开没有合在一起了。”何水法委员说。“我是个浙江籍画家,《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就是我们浙江富阳富春江边最美的一段景色——我曾经在那一带生活。黄公望是浙江人,我们都是画画儿的,都画中国画。我在念书的时候就知道黄公望,知道这个画的情况。现在两岸文化交流的态势很好,所以我提出了这个提案。”何委员透露,他希望《富春山居图》在其创作完成660周年的时候,能够两幅合璧展出。而且不仅大陆的这部分要拿到台湾展览,台湾的那部分也要拿回来——最好能在美丽的富春江畔展览一次,让喜爱文化的人们共同见证上下近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人文。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分合之间
黄公望为元代画家,浙江平阳人,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早年他曾为小吏,后皈依全真教,中年以后,寄情于山水。他的书画开创了山水画一脉特有的笔墨意境。倪云林《题黄子久画》称“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静,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王叔明之秀润清新……”“大痴画格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遥”,可见其人格和画品均为当时推崇。明代董其昌、陈继儒则说“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无疑他是“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79岁时为友人无用禅师所作,始画于元至正七年(1347),经三四年而后题款,经十年完成,是黄晚年杰作、一生的代表,历来为宫廷和民间的收藏者所追逐。清代乾隆皇帝尤其喜爱它。
全国政协委员潘公凯说,《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很重要的一幅画,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人文情趣。它在对富春江边一带风景的描绘中所体现的这种情趣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见证。从美术史上说,它确实很重要。但潘委员又指出,其实现在这两部分合而为一本身并不重要,因为从绘画的角度讲,画册上早就有了,早就合一了,人们要看完全可以去看画册。重要的是,通过“合璧”这样一个文化活动的过程,大家去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有关让《富春山居图》“合璧”的动议,潘委员说,美术业界也已经嚷了十几年了,大家都很关心这件事,但估计操作起来也未必那么容易,要克服很多困难——尽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势头是好的。
-久分必合的历史人文画作
何水法委员对“合璧”采取乐观态度。他指出,前几年,西安的佛舍利曾赴台供奉过;去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雍正皇帝的文物办展览很成功。通过此前的这些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家应该建立了合作的基础和互信。促成两幅画“合而为一”,应该不难。
据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在第一时间对此事也有回应。该院长说,欢迎《剩山图》到台湾展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让《富春山居图》合一,我们的这部分赴台大体是可以操作的,但从台湾过来会有困难。郑委员说,比如去年“台北故宫”办雍正皇帝大展,向北京故宫借了37件文物,展览很轰动。但现在,我们想准备做一个永乐宣德时期的展览,也需要他们的一些相关文物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他们的文物很难拿出来。上世纪70年代,台湾退出联合国,感到地位得不到保证,总怕文物出国展览被扣留,所以出了一个规定,要求对方从司法上保证不会扣留文物。郑委员说,从司法程序回应,是国与国的层面,大陆显然不能这样做承诺。情况如此,如何解决?郑委员认为,此事希望由国台办出面,研究协商解决的渠道。仅靠文化、文物部门的力量很难办到。他说,如能解决,两岸文物交流将能迈出一个新的步伐。
潘公凯委员说,两岸有着一体的文化,如果仅仅因为某些历史的原因而造成交流阻碍是很遗憾的事情。现在两岸商业上的沟通是顺利的,但在文化和教育方面,障碍仍有。文化如此,教育也如此。比如,现在台湾的学生到大陆考学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只要考得上就能上。而大陆的学生到台湾就比较难。潘委员认为,其实文教方面总拘泥于一些细节没有什么意思,大家都应该更放开一点了。何水法委员承认,可能涉及到台湾有关的文化法规,但他希望台湾方面顺应两岸文化交流的大势,对不太符合时宜之处能否有所调整?因为大家都很乐于看到这种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
对于《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何委员又说:“目前它一段在大陆一段在台湾,而通过两部分作品在一起展出,让学者来研讨、请画家来挥毫。从小处说,创造了进一步研究和学习黄公望作品全貌及其艺术成就的条件;从大处说,两岸文化界共同温习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促进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而在《富春山居图》绘成660年之际,如果它能在富春江畔、黄公望生前畅游、隐居和安葬的地方展出,也是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最好的缅怀。”
王小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