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专家: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地震专家: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2)
2010年03月18日 13:03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地震的统计

  强震与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存在对应规律

  辽宁日报: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就是海水怎样运动,或者何时发生变化能引起地震,特别是强震?

  杨学祥:我们先看一组统计数据,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其中在1889-1924年发生6次(国外数据是 4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1次 (国外数据是7次),在1978-2000年发生0次,在 2000-2010年已发生4次。具体的地震名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辽宁日报:这个时间段的划分和统计有何意义呢?

  杨学祥:刚才讲了,海水的温度变化是关键,那么,其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太平洋上空的一种高空气压流,称为“拉马德雷”,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 “太平洋十年涛动”,并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形式持续20年至30年。“暖位相”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向大陆移动,在它的推动下,中太平洋海面降低。当“冷位相”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这样,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从而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1889-1924年和1947-1976年是冷位相时期,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是暖位相时期。2000年地球再次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2010年及其前一年、2014年(可能是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是拉尼娜年)、2018年(可能是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是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

  辽宁日报:我听明白了,主要是海水的激烈流动和升降惹的祸。那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也会使海水增加,近几年的强震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杨学祥:有很大关系。从大的时间跨度讲,地球气候是冰期和间冰期反复交替,形成冷暖交替,而冷暖变化导致冰川或增加或融化,这一变化就使得海水增减、地壳均衡遭到破坏,形成地震和火山的周期活动。

  从近百年来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是环太平洋强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另一个原因。刚才说了,在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连续22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全球气候在这一时期也是迅速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增加了 5厘米至10厘米厚的海水层,水多了就重,对下面洋壳的压力就要增加。在暖位相末期,就是200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压得洋壳不得不破裂下降,更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过程中受到地缘陆壳的强烈挤压,于是俯冲到陆壳下面,这一过程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强震,所以地震多集中在陆海边缘,危及沿海城乡的安全。反之,当海平面下降时,洋壳压力减少,上升扩张,次强地震就发生在大洋中脊,对人类几乎就没有威胁。

  分析与结论

  2000年开始地球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辽宁日报:那些不是发生在环太平洋的地震,比如内陆的汶川地震、新疆等地的地震,它们的地质变化、板块运动和海水、潮汐及气候等有关系吗?

  杨学祥:在所谓的“内陆”,也有地震带分布,比如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它们在欧亚地震带上。其实,印度洋向北扩张推动印度大陆向北运动,与欧亚大陆相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该地区的地震也和印度洋的海平面变化 (特别是潮汐的南北震荡)有关。地震和气候是相互作用的: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洋壳下降并伴随地震火山活动,深海地震将海底冷水翻上表面,导致气候变冷。这就是郭增建先生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海啸后,全球严重低温冷害事件频发就是证据。

  辽宁日报:“冷、暖位相”的理论能与人类历史的所有大地震的发生相吻合吗?您对未来爆发强震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吗?它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否说明地震进入了高发期?

  杨学祥:人类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全面、准确地对地震进行监控、记录和研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古代虽然也有地震记载,但既不全面也不准确,比如震级,特别是从全球范围研究来说;而且,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在近百年内有相似性,所以,以百余年的地震资料来分析是现实的,也是科学可信的。同时进行的还有地球动力研究方面的物理与数学的计算研究。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年进入了 “拉马德雷” 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这个学术观点不断得到国际科学界最新研究结果的支持。 2010年初的低温暴雪、智利强震也是证据。

  辽宁日报:哪些地区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强震能预测出来吗?

  杨学祥:这个结论还属于长(中)期趋势分析。至于地区,很多国家的地震研究者给出了自己意见,我们通过综合研究,在2007年曾列出8个地区,大致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岛、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南美西海岸一带,这其中约有一半可能会发生强震。这些地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观测和预测的重点。另外,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和中国西部也是地震高发区域。这提醒我们要增强抗震防灾意识。

  当然,地震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对其研究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准确预测的程度,虽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果,但对于物理机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壳内巨大能量的突然释放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一定受到了来自地球内部或内外部的某种或某几种力量的影响,能否引发地震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外,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如地质构造带的分布、地壳挤压褶皱的积累程度等。只有多学科的互相渗透,进行多因子的综合考虑,才有利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效果的提高。

  本报记者 刘洪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