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20年] 曹操16年“邺时代”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简而言之,可以说是黄河之南的“许”与黄河之北的“邺”之间的决战。
当时,“邺”是冀州首府,“许”是天子之都。
官渡之战前,曹操诸将皆以为不可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看来,曹操官渡之战前就看上了袁绍的地盘。
202年夏五月,袁绍发病而死;202年秋九月,曹操清剿袁绍集团残部。
203年“夏四月,进军邺(袁绍儿子袁尚、袁谭‘夜遁’);五月,还许”。
此后,“公之去邺而南也,谭、尚争冀州,谭为尚所败,走保平原”。袁氏兄弟相煎,袁谭向曹操请降。
曹操引军北上,“尚闻公北,乃释平原还邺”,这是第三个“邺”。
204年二月,袁尚再攻袁谭,“留苏由、审配守邺”;曹操引军洹水(在安阳),“既至,攻邺”;“夏四月,留曹洪攻邺”;秋七月,“尚还救邺”;八月,“邺定”。5个“邺”字,连绵出现。
克邺,曹操立即下令:河北遭遇袁绍之难,今年免去租赋——这是曹操在其他地方不曾有过的命令;汉献帝马上予以回应:诏令曹操为河北“特首”(冀州牧)。
曹操谦让,回到兖州。
曹操、献帝缘何如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云:起初,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袁绍问曹操:“倘若举事不成,哪里可作根据地?”曹操问:“足下的意思是什么?”袁绍说:“我南据黄河,北恃燕代,兼有戎狄之众,南向争取天下,差不多可以济事。”曹操说:“我仰仗天下英才,以道治事,在哪里都可以。”
说归说,当袁绍实现了自己的规划,南下争取天下时,曹操不是马上就说“袁绍的地盘粮食富足,不正可作为他送给我的礼物”吗?
“邺定”,曹操在下令免收当年租赋后,又下达禁厚葬令、移风易俗令、大封功臣令等一系列命令。
看样子,曹操看上了邺。
其间,出现一个“公之围邺也”,说的是袁谭趁火打劫,负约背叛了曹操。
205年,“公还邺”、“公之拔邺”。
206年,有曹操“还邺”。其间曹操北征东北,追击袁尚,诸将云:“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袭许。”曹操决意远征,历年余而克定。
208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操练水师。夏六月,“公为丞相”;十二月,赤壁大战,曹操战败。
209年春,曹操“军至谯”;十二月,“军还谯”——稳定局势,处理赤壁之战的善后工作。210年,下“唯才是举”令,作铜雀台(在邺)。211年,平马超、韩遂。克定关中。
212年春正月,“公还邺”。
213年夏四月,曹操“至邺”;五月丙申,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郄虑至邺,策命曹操为“魏公”,魏国建立——“曹”与“魏”在邺“合璧”——盖因曹操所居之邺,是战国七雄魏国的地盘,魏文侯时期“西门豹治邺”的地方。
策命洋洋洒洒约2000言,盛赞曹操高于商之伊尹、周之周公等,最实质的内容则是献帝“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其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魏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
策命中,出现一个“许”字,是汉献帝对曹操功勋的历史回顾——“遂迁许都,造我京畿”。
216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公还邺”,至“谯”(征伐孙权)。
“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此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言及曹操,以“王”代“公”,如建安二十五年“庚子,王崩于洛阳”。
218年,有“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王)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这最后一“许”,说明曹操已经坐大;反叛魏王,只能是飞蛾投火。
203~220年,曹操的最后16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写了16个“邺”字(《武帝纪》总共写了17个“邺”)、3个“许”字(《武帝纪》总共写了16个“许”),而且3个“许”中,只有1个与曹操直接相关,还是在203年,曹操“切割”“许”、“邺”期间——“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
曹操最后16年,“邺定”而有冀州牧、魏国、魏公、魏王,已然“乐不思许”矣。
曹操在邺“坐大坐强”,已然不需再在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曹操的邺,已然是帝国的中枢。
曹操最后16年,在邺“坐大坐强”,已不需在许“挟天子以令诸侯”,邺已然是帝国的中枢。
首席记者 于茂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