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的《吴敬琏传》今年1月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传记从吴敬琏的家族故事开始,在追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转型的脉络中,展现其波澜壮阔的生平,以及他在改革不同阶段充当的角色——“吴市场”“吴法治”“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作者在书中表示,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史上,吴敬琏被认为是经济学家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他几乎参与了1978年之后所有重要的经济改革论战,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他是多场论战的主角;这些论战主题涵盖了众多的改革困局,展现出几代政治家和经济学者为国家进步所作的思考与努力,也呈现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曲折与艰难。值得一提的是,吴晓波坦言,在创作时,他参考了吴敬琏女儿和柳红的相关作品。
采访20多小时 闪电出书引争议
吴晓波并非写吴敬琏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吴敬琏的女儿在2007年推出过《我的爸爸吴敬琏》、吴敬琏的前助理柳红在2002年推出过《吴敬琏评传》。而直到2007年6月,吴晓波才有了做一个吴敬琏口述史的计划,但对方并未应允。直到2009年春天,吴晓波接到吴敬琏方面回复,可在这年夏天配合完成口述史。
按照吴晓波的说法,与吴敬琏的访谈前后进行了6次,访谈时间总共有20多个小时。又经过三四个月,《吴敬琏传》正式出版。但当时让书评人困惑的是,作为一个重要名人的传记,吴晓波在书的序言里直言不讳地表达对传主的欣赏,“在当今之世,像他这样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位读者在自己的微博上直言不讳地说:“这个序很让我感到囧,‘从外表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难免过于诗意,主观评价太强。传记,我更欣赏的是保持距离的冷静还原。传记作者的首要责任不是评价,而是记录。”
为吴敬琏“祝寿” 两人吵起来
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公开站出来质疑吴晓波的是柳红,两人同是一家经济类报纸的专栏作者,在1月18日该报吴敬琏八十寿辰纪念专题中,两人都写了祝寿的文章。没过多久,两个一起给吴敬琏祝寿的后辈“打”起来了。
柳红质疑吴晓波,仅仅通过20多个小时的采访,没有采访吴敬琏周围的人或者是求证,就匆忙推出这样的传记,“无论是从市场呼唤的角度,还是从心灵呼唤的角度,都给人以粗糙、仓促的感觉,继续和强化了‘快餐’传记……如果我是吴晓波,我没有胆量向人们宣称所用时间之少,因为这实为羞耻之事。”
吴晓波不久后对质疑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自己本来就是写稿迅速的作者,采访影像记录时间虽然加起来不过20多个小时,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却是海量的。吴晓波特别提到,“吴敬琏并不同意我在书中对他的很多议论和评价,以为有溢美成分。有些,我尊重他的意见做了修改,有些,我则坚持地保留了下来。因为,这毕竟是我的作品。”
至于为什么只采访了吴敬琏一个人,吴晓波解释说,中外传记史上,也从来不乏只采访传主一人、其余全靠文本资料、历史档案的传记。
质疑:全书14大硬伤、6大软伤
吴晓波认为柳红的质疑都在说态度问题,这种质疑他创作诚意的指责是他不能接受的。没想到这句话却引来柳红的第二次炮轰,柳红本月再度撰文,指出《吴敬琏传》有14大硬伤和6大软伤,意在表明该书态度和内容都有问题。
柳红列举的第一条硬伤就是“媚俗拔高”。吴晓波描述描述吴敬琏的语句“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被拿了出来,柳红说,“这种近乎宗教式的颂扬,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听来,都不以为然。”
此外,柳红还认为,吴晓波在封底写吴敬琏几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但柳红认为,1949年吴敬琏只有19岁,还没上大学,至少在上世纪50~70年代,他的年龄、知识、思想水平在经济学界都是小字辈,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其外,柳红还举了吴晓波书中个别关于时间、数据的错误,以及“贬人扬吴”“轻易结论”“编造情节”“轻浮推理”等等问题。
柳红表示,《吴敬琏传》的这些硬伤和软伤导致的后果就是,提供了一个不真实的经济改革历史图像,同时也是对吴敬琏本人的伤害。
他们在争夺吴敬琏的代言权?
由于两位论战者的特殊关系,有人猜测这是一次吴敬琏代言权的争夺战。评论人张彦武认为,柳红和吴晓波都写过吴敬琏的传记,所以他们的作品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加之吴敬琏在中国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泰斗地位,甚至可以断言他们在争夺对吴敬琏的解释权——吴敬琏极具“利用价值”,几乎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机构都可以各取所需地利用他。
不过张彦武也表示,柳红这次对吴晓波的很多批评确实言之有据,他担心吴晓波的商业化倾向。据记者了解,吴晓波拥有自己的蓝狮子出版中心,以此培养更多与他类型相似的财经类作者,实际上在《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中,吴晓波就大量使用助理协助自己完成作品。而他的读书会,也是“有偿地向无暇阅读的多金企业家们推荐他们认为的精品图书。”
争议的根本 或许还是中国经济问题
自从柳红的再回应文章刊出之后,吴晓波这边则没有任何动静,媒体就此事给他发短信,他也简单表示,“我写过一篇文章回应,不会再回应了,抱歉。”然而这只是两个人之间的战争么?中国经济体制的何去何从与经济学专家迥然相异的学术观点或许是争执的潜在原因。
事实上,围绕吴敬琏的争议在这几年一直延续,在八、九年前,吴敬琏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但这两年他却接连陷入“独立董事风波”“间谍门”,甚至被认为是财团代言人。这一点,深谙财经内幕的吴晓波不可能不知道,他此前承认,“我写出来的是我认为的一些事实,中国这个经济学界其实很复杂。这本书我估计在学界里面会引起一些不满。”
吴晓波认为,吴敬琏和其他经济学家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是相似的,他们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立场,“只是在理论结构方面,还有对中国改革的理念方面,有巨大的分歧。比如张五常和吴敬琏,而吴敬琏跟厉以宁的分歧更大一些。只能就事论事地来看……在经济学家里面,方法论上分歧是非常大的。这些分歧到现在很多已经变成了国际性的东西了,比如人民币问题,汇率问题,房地产问题,甚至包括春运的问题。”
至于这场争议的积极意义,一位读者的意见颇具代表性,“感谢这两个人,为将来更经典的吴敬琏传记,留下了那么大的发挥空间。”
本报记者 蒋庆
《吴敬琏传》简 介
吴晓波或者并没有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吴敬琏,但这位国内最具知名度的财经作家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这一切与他之前的作品《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的一片叫好声截然相反,他撰写的《吴敬琏传》成为今年国内最受争议的传记。
吴敬琏是知名经济学家、也是政府智囊,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他的很多经济方面的建议直接影响中央政府的决策。因此在今年1月吴晓波《吴敬琏传》推出之前,很多人都期待他能为读者提供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
但事情并非如此,在春节后便渐渐有声音对吴晓波新作缺乏独立客观的传记态度表示质疑,此后曾担任吴敬琏助理的柳红撰文炮轰吴晓波,指出该书“媚俗拔高”,是一本粗糙的、带有快餐性质的传记。柳红还细数《吴敬琏传》有14大硬伤和6大软伤。吴晓波则撰文予以回应。而刚过完80大寿的传主吴敬琏则是零回应。
这是一场两个人争夺吴敬琏话语权的较量?还是对歌颂式传记的分歧?或者还有其他更为深入的原因?纷争之中,或有端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